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阳 《价格月刊》2012,(1):84-87,94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对日本和韩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升级过程中采用的升级路径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当一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陷入“低端锁定”时,可以采用两国所实施的升级路径,以求得向全球价值链高端附加值较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深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活动日益密切,但是“中国制造”仍然面临“低端锁定”困局。鉴于此,本文基于对“低端困局”原因的剖析,从对外直接投资视角出发,通过深入分析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提出后发经济体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同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行路径。对后发经济体突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锁定”困境,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出口贸易的绝对量,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即技术复杂度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作用更重要;而不同的制度质量下,要素禀赋对出口技术复杂度所发挥的优势作用可能有所不同。基于门槛回归模型,本文利用2002-2016年104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数据考察不同制度环境下要素禀赋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制度门槛效应。当经济自由化水平低于门槛值时,出口技术复杂度与要素禀赋没有显著关系,当经济自由化水平提高到门槛值之后,一国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能有效体现其要素禀赋特征。因此,从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视角看,当一国要素禀赋趋于高端化时,应采用较自由的经济政策;当一国要素禀赋处于低端状态时,单纯采用自由的经济政策有可能造成出口低端锁定,相反,适当的政府管制可能会有利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商海拾趣     
韩一崝 《国际市场》2009,(12):14-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各领域不断深入,世界必将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由此带来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发展中经济体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由生产制造向高端服务转型创造了新机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拓新空间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目前中国经济转型期难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建立二元结构、消费支出、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理论框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打破资源禀赋型、劳动力依赖型等模式对经济增长路径的锁定效应。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三者进行实证分析.将产业结构升级对消费的影响、二元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影响进行量化,认为内需的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促进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通过顶层设计使产业结构升级逐步依靠内需来带动.实现经济由投资、外贸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梳理并讨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制;其次阐释了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起飞之后所面临的FDI低端锁定的挑战;最后提出并讨论了基于制度发展之下的FDI结构升级以及双向OFDI结构调整的中等收入陷阱跨越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经济的浪潮中,价格以及劳动力因素已经不足以获得竞争优势时,产业集群由于实行纵向一体化以及集群内的企业的不完全长期契约使得企业间相互协作,提高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等方面使得产业集群获得某种程度上的竞争优势,在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存在的路径依赖,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很难改变低端锁定的困境。本文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网络模式加上产业集群升级角度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我国低端制造业作为我国切入国际生产体系的路径,目前存在着被"锁定",并继续恶化的风险。突破低端制造业的根本出路是使低端生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这种攀升要靠发展本地化经济和有效的产业政策激励。  相似文献   

9.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业集群的升级是保证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任何产业集群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集群已融入全球价值链。我国制造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在于所拥有的廉价劳动力等资源,这就决定了其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从事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生产加工制造。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结合全球价值链曲线的形状,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即底端向上的"制造升级",向左右两端高附加值环节的创新升级和集群自身的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要素红利"的消失和税收政策调整导致中国纺织服装品出口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面时过度竞争导致企业出口比较优势下降、西方国家需求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挑战,中国纺织服装业需要在新的经济格局中把握大势,需要通过横向兼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塑造有实力的大企业,加大R&D投入,利用科技创新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跳出"低技术--低盈利能力--低技术"的恶性循环.正确认识中国纺织品出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不仅有利于规避风险,更有利于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对深圳物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深圳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动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深圳经济正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促使以加工业外移为主要形式的产业转移全面展开.产业转移将对深圳物流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导致货源腹地更加分散、物流需求增速放缓、高端物流需求增加、物流市场逐渐细分、成本压力不断加大.为应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深圳物流业应未雨绸缪,着力完善港口的集疏运网络,积极推动航空货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集散作用,大力鼓励物流企业联合重组,尽量优化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并密切关注产业转移的实际动态,适时掌控应对策略的时机和力度,努力保障深圳物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美国服务生产的贸易效应视角,探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逆差形成原因。以美国生产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服务与商品两部门理论模型、统计分析与回归检验,讨论美国服务生产的贸易效应及其与收支失衡的关系。理论研究与模型分析证明,服务生产的非贸易品属性,使得美国经济在偏向于服务生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逆贸易倾向的增长方式。根据统计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美国产业划分成生产与服务两部门时,在生产上存在着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逆贸易效应。在商品消费上,美国存在着商品边际进口倾向和商品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的顺贸易效应。这两种相反的力量,会使出口增长速度低于进口增长速度,形成逆差。回归方程的计量检验发现,美国服务生产与美国商品贸易逆差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服务增长速度超过商品增长幅度时,商品贸易逆差增加。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品内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贸易模式能够实现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有助于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但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由于分工中嵌入的价值链的位置不同,其收益情况也不一样。同时,这样的分工模式会形成并加大不同参与国的技术差距,进一步固化本土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借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结合“蛙跳”理论,分析了产品内分工框架下的代工模式所造成的中国产业升级困境,研究表明产品内分工模式下中国产业升级面临两难选择,自主技术创新可以突破困境,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4.
自2007年以来,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已经成为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说明物流业和制造业的线性关系。虽然目前东北地区两业联动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制造业企业改变原来的理念和模式,逐渐将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加大技术投入,逐步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两业融合日渐紧密。但是,东北地区两业联动发展中还存在政策制定与落实、协调发展等方面问题。东北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两业联动的快速、健康发展,以促进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平稳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5.
高钧  刘刚桥  师建华  李明 《中国市场》2009,(10):109-112
现代物流业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它的兴起将有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广州和佛山两市正在合力打造广佛区域经济圈,这将在更深入和广泛的层面上推动佛山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因此,本文主要是基于佛山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论证佛山发展现代物流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之间内在关联性及实施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模式,旨在对佛山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提升提供理论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区域物流需求理论,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从河南省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区位优势等影响因素对河南省物流的需求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GDP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3种主要专利授权数、公路里程与物流需求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进口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由经济增长的需求决定的,生产性的进口能带动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有外在间接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合理规范出口的同时,应着重改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外贸顺差导致国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并存在持有外汇储备成本高的风险。应制定符合国情进口战略,扩大进口,加快进口贸易体制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东亚各国(地区)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东亚奇迹"模式使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东亚经济体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以零部件贸易为代表的生产网络框架下东亚地区生产者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本文认为东亚生产者服务贸易增长因素主要体现在生产服务链接需求、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以及东亚地区的促进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贸易相似度指标和面板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生产者服务行业中东亚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状况,结果表明东亚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业已呈现出类似于制造业转移的特征:继制造业后美国和日本等较为先进的生产者服务提供国继续带动了东亚区域服务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9.
As the significance of service industry grows, its relationship to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OP) has also become an issue of prominence. Tangibilization is widely known as one of the means of overcoming the weaknesses of service intangibility and improving OP.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tangibilization and OP. Furthermor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 fit between service tangibilization and OP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the business context. Specifically, the Korean natural gas industry is selected to test the developed hypotheses. The managers who have experience with managing a service business in either the wholesale or retail sector of this industry were surveyed.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tangibilization and OP, with the mental fit positively strengthening some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constructs.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is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companies in the natural gas industry to attain the right fit of mental tangibiliz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ploy service tangibilization and maximize their OP.  相似文献   

20.
Reports of overbuilding in the lodging industry, closings of hospitals, bankruptcies of fast-food chains, and acquisitions of debt-ridden airlines are strong signals that demand management problems exist in service industries. The phenomenal growth experienced by the total service sector has masked these problems somewhat. When the differential between lagged demand and service capacity supply becomes significant, efficiency, productivity, utilisation, service quality, and profitability dec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