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蚂蚁金服联合信美相互推出"相互宝"产品,凭借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以及"每次只需一分钱"让相互宝参与人数达到了3200万。"相互宝"在大部分中国人眼里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内针对于该产品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同时区块链技术在相互宝中的应用,也为区块链这项技术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落地场景。本文以"相互宝"为切入口,基于数理模型揭示"相互宝"的风险转移方式,首先,根据建立的"保费-人数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实际的"相互宝"中的人均分摊金额,以此揭示相互保险模式自身难以持续的原因。其次,围绕区块链技术自身的特点,分析了其在"相互宝"中发挥的信用创造作用,分析区块链技术能否促进相互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支付宝将"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后,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升级后的"相互宝"定位为网络互助计划,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但由于其性质发生改变,不再是保险,没有保险公司进行兜底,并且目前对此类网络互助计划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监管政策缺失,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从其法律属性及监管问题出发,明确"相互宝"的法律属性,并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相互宝"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促进"相互宝"这类网络互助计划的合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余额宝"的发展,是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理财产品,它的发展和进步,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借鉴的同时促进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余额宝的高收益率,使其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相对于安全性和稳定性,更博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仍是余额宝发展的最大障碍,本文对网络金融产品"余额宝"风险防范的研究,将注重分析"余额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凭借其较高的流动性,远远超过银行同期存款的利率水平、简单的操作流程以及较低的投资起点等特点,迅速发展,但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风险。本文分析了"余额宝"的风险,并且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金融创新产品余额宝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民众的理财途径,在多元化的理财方式中脱颖而出并深受大众的喜爱,掀起了一股互联网金融革命的热潮,打破了金融领域的传统思维,但其自身仍存在着较大风险和不足。本文阐述了余额宝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自身独有的优势特点,着重分析了现阶段余额宝面临的各种风险,展望了未来时期内余额宝面临的来自政策和银行的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地位备受威胁.作为基金业和国知名电商平台支付宝的结合产物——余额宝也备受关注.互联网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余额宝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全面分析余额宝的风险来源,并对其监管提出相应的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将其技术扩展到金融行业,在给资金需求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创新,但是由于互联网安全技术有限,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诸多风险。本文以e租宝案件为案例分析,通过对e租宝的成立与发展,案件的起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陈述,以点及面地梳理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及风险防范措施,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壮大,各类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余额宝,作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一个典型,引领了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对传统的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民众的理财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余额宝的产生、发展。其次,分析余额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爆炸式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再次,分析余额宝的风险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最后,针对余额宝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对策分析,提出有效解决风险及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当前已成为金融行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模式、当前的状态等方面展开研究,对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其监管方面的隐患进一步分析,结合2015年震惊一时的典型案例"e租宝事件",分析造成其最后失败结局的原因,并分析从此次事件中得到的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陈瑶 《商》2014,(36):232-232
纵观余额宝业务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也逐渐暴露问题。余额宝的"擦边球"行为已经影响到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同类业务的竞争,其自身及网络风险问题也让余额宝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1.
余额宝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本文从余额宝收益率与商业银行利率间联动关系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两个视角分别构建DCC-MVGARCH模型和SVAR模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研究结果表明,余额宝收益率与商业银行利率存在正向联动关系;从长期来看,余额宝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趋于均衡,但在短期内,余额宝的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强化监管,使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互利共生的同时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在逐步渗透到我们人们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方式。本文就淘宝网最近推出的余额宝理财业务进行了分析,文章主要从余额宝的定义、余额宝的收益方式、余额宝业务存在的风险以及应对余额宝理财风险的措施和建议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逐步地走进了群众的视野.2013年“余额宝”服务的上线掀起了新一轮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高潮.但表面上形势大好的“余额宝”实际上存在诸多的法律问题和监管漏洞.本文立足于“余额宝”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大环境,就“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合理监管与制度保障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的新技术下,"相互宝"快速走红,这不仅得益于背靠的阿里旗下的支付宝,更在于现如今我国日益提高的国民保险素质。随着国民自身保障意识的增强,再加上"相互宝"相对简单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产品中。据此,通过介绍"相互宝"的相关情况,分析其运营模式,并与其他网络互助保险产品的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展望"相互宝"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不断冲击着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互联网社会。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风险问题,造成了金融安全隐患。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应实施监管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的共识。本文以余额宝的发展现状和监管作为主要内容,在考察余额宝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其进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12)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将工作范畴扩展到互联网领域。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金融业务。金融业在与互联网产业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同时,在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互联网金融将对金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有力地推动中国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入研究和探讨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及其风险,研究有效的监管策略,有利于尽快使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展开论述,对余额宝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如何控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提出建议,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管理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技术与精神的融合与创新,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沿袭与发展;金融产品风险的本质是金融产品未来损益结果对投资者期望的偏离。文章以阿里巴巴余额宝为例,运用主观风险测定法对余额宝的风险来源进行剖析,研究显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赎回风险以及运营操作风险是余额宝产品的五大风险来源。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创新趋势、监管规范,文章提出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提高监管部门外部监管水平、构建第三方互联网金融产品评级体系等加强余额宝产品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微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跨国企业,小到移动终端用户,当今每个经济体和个人都处于其旋风之中。本文从互联网微金融的兴起及发展现状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配合支付宝余额宝等几个个案和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微金融的效应与风险,并在论文的最后简略提出互联网微金融风险规避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关洁 《中国电子商务》2014,(18):159-159
200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业迅速崛起,创新出余额宝、P2P、众筹等多种业务模式,形成了新的金融业态.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排斥弱、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信息获取成本低、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等优势,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风险的防范和监管严重落后于行业的高速发展,容易引发较传统金融行业更大、更多的风险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据此提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