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林如 《华商》2008,(16):44-45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事关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可谓是重中之重。为了满足农村庞大的公共服务需求,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除了政府之外,还需要第三部门的配合。农民组织作为农村第三部门的典型代表,是维护农民自身权利的组织,农村第三部门积极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将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周敏 《商场现代化》2007,(15):386-387
农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当前农民的现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于农村生产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管理里的缺陷而产生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管理对我国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上海在提高公共服务管理品质,促进新农村建设为例,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立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广大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本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立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落脚到新型农民的培养上,都要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的有效措施1、大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一是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  相似文献   

7.
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广大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非常强烈。因此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8.
提高新型农民利用信息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长虹 《商场现代化》2010,(13):183-18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构建网络、创建平台和培训人员三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新型农民利用信息能力作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工商局开展信息化建设有十余年时间,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工作平台,积累并整合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各级工商干部的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工商部门的严格执法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丰富公共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要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新民居建设和环境生态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都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郑明彩 《北方经贸》2007,(10):16-18
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广大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非常强烈。因此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商》2016,(15)
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村委会"是最为基层的自治组织,其公共服务职能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备受关注,居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村委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实施不到位、公共服务制度以及认知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经过对河北省相关村委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了解和探索,透析村民对居委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和管理发展的相关态度,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对策,为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预备建议,为更好的实施村民自治、紧跟追逐中国梦的脚步提供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村住房改造、新能源的应用、农村安全监控系统的组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农村人们的防雷意识还相当薄弱,而且存在很多误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雷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真正的惠及于民。  相似文献   

14.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农民的发展。应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机制、鼓励和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投入、优化政策环境等,来缓解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作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量不够,导致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低。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全面阐述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培育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抓住发展机遇,确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培养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把  相似文献   

17.
所谓农村公共服务,是指为满足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的共同需要而为农村居民公众利益服务的各项事务的总称。笔者认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归纳为:生活性、生产性、发展性、保障性与安全性服务支持体系。可以说,高水平、高质量与高效率的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完善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由供给资金筹措机制、需求表达机制以及监督激励机制构成的系统工程。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着筹资机制不健全、需求表达机制不通畅、监督激励机制太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需无法对接、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公共服务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应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农民资源拓展筹资渠道;通过人大及网络信息平台畅通需求表达机制;通过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归根结底有赖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即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基于此,就要着重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环境及机遇,从而设计出相应的投资方式及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李君  冯德辉 《中国市场》2008,(22):150-151
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现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通过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民获取、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