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当前国际经济失衡与不同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程度、金融发展差距都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深化背景下,不同经济金融开放程度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贸易形势,金融开放程度又进一步影响了贸易发展和贸易结构变迁。本文从国际分工深化的视角出发,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例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破解当前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贸易失衡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商》2014,(25)
通过考察国际分工方式的演变、发展及全球失衡出现的新特点,本文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当前全球失衡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计量模型的构造中我们采用了VSS指标,对影响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只有促进金融深化,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下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3.
赵文倩  薛瑞超 《商》2014,(25):242-242
通过考察国际分工方式的演变、发展及全球失衡出现的新特点,本文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当前全球失衡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计量模型的构造中我们采用了VSS指标,对影响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只有促进金融深化,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下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WTO-OECD新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为基础,从附加值贸易视角分析了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与外贸失衡关系,并引入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制造业出口、服务业出口和金融中介进口相对比较优势,考察了中国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与外部失衡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附加值贸易余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相对比较优势,双边附加值贸易余额与制造业相对出口比较优势、服务业相对出口比较优势显著正相关,与金融中介相对进口比较优势明显负相关。为了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中国不仅需要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也需要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并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决定当代及未来国际经济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全面认识全球价值链的十大特点及其政策含义对于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创造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予美国经济以重创,美国迫切需要在全球转嫁其损失,以实现其所谓的全球经济再平衡。文章探讨了美国如何借助美元这一霸权货币,通过美元的国际循环在全球进行债务扩散,以及由此造成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当前国际分工格局的错位导致了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国的高赤字率和低储蓄率是造成经济失衡的根源;美国通过美元输出及美元回流在全球进行债务扩散及债务转嫁;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及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超发货币,这必然加速美元危机的到来。后危机时代经济失衡的治理必须加强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商》2015,(3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内分工越来越细,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流形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不同程序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而每个国家则根据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之中,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期望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虽然我国的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后,获得了一些价值链利润,但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跨国公司有意进行技术封锁等原因,使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突破策略。  相似文献   

8.
徐强 《国际贸易》2007,(4):35-39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引起广泛关注.在失衡格局的维系和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经济功能的国际分工关系都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自出现以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经济格局。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缺乏统一的国际规制和征税原则以及数据滥用、数字鸿沟加剧、不公平竞争等一系列治理问题,函待形成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制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治理基本框架,应遵循有利于数字技术和相关技术创新、有利于数字共享和利用数字技术应对全球危机、有利于消除数字滥用和侵权、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等准则。要建立多边协商机制,尤其要发挥联合国在这方面的作用。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可以为建设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治理问题逐渐凸显,经济失衡和汇率扭曲等使得国家资本流动管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金融自由化等变化使得国际金融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文章对当前资本流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治理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数字化时代加速到来,数字服务贸易已成为数字化时代影响国际贸易分工和国际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框架与相关数据,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进行深度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和日本的数字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明显强于韩国,韩国在贸易规模、国际竞争力上均与中日存在较大差距。从细分行业上看,中国在其他商业服务和ICT上具有较大竞争优势,日本在知识产权上具有较大竞争优势,韩国在个人文娱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无论是整体还是细分行业,中日韩三国与欧美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建议我国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提高金融、保险和文化部门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治理,提升中国数字贸易领域话语权,积极推动中日韩FTA达成。  相似文献   

12.
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在本质上是先验的国际分工决定论。一国的产业结构,从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由生产成本的差异性决定,要素禀赋仅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如果一国完全按照要素禀赋指向发展本国产业,可能导致经济剩余的大量外流,从而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13.
<正> 国际分工就是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回顾历史,纵观现状,不难看出,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有二: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生产力的提高,总将影响世界经济,导致国际分工发生相应的变化。英国纺织工业早期的技术创新摧毁了印度工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用生产氮的新方法取代智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中国金融外部失衡的问题主要是和美元的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关。文章以金融协调理论为指导,以输入性通货膨胀为切入口,从理论和事实分析中国金融外部失衡的问题,论证中国的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是中国金融外部失衡的内部原因。所以,要想切实解决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中国金融外部失衡的问题,以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5.
张凡 《商》2014,(31):86-86
通过对国际分工方式演变和发展方式变化的考察,本文认为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当前全球失衡形成的重要原因。基于我国在分工中的弱势地位及所获贸易利益的对比,研究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燕铭 《中国市场》2014,(24):52-5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国际贸易不但将中国带向了世界贸易大环境中,也同时将影响经济波动的国际因素传导到了国内。国际贸易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壮大,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所带来的利益总体上是要远大于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的。金融发展可以提高资本积累,促进技术创新,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中国经济发展数据,论证和分析金融发展对中国国际贸易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迅雷 《浙商》2012,(18):20-20
叶海林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 制造业全球分工和全球转移是一个持续流动的过程,从中国转移出去,未必会直接回流到美国。目前来看,即使回流,也只是在一些局部领域,并不是全球产业重新分工转移大趋势的开始。但是《浙商》8月下《制造业凭什么重返美国》这篇稿子倒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制造业大国如果完全靠出口,风险非常大。完全靠出口的制造业大国最后拼的就是成本优势,就是压低本国居民的工资收入来满足国际市场上的廉价商品的供应,这对于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失衡的不断加剧,经常项目的可持续性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为经常项目的调整、尤其是赤字的调整往往伴随着货币贬值、经济下滑等代价,人们认为目前的失衡局面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试图通过经验研究寻找近年来经常项目可持续性的规律和特点。经常项目赤字逆转较为平均地分布在1970年至今。从probit模型回归结果看,除了经常项目余额、经济增长等常见影响因素外,影响国际产业分工的金融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也是预测经常项目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一国金融产业相对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越大,该国发生经常项目赤字逆转的可能性就越小.说明虽然金融业的发达让一国更容易背负赤字,但是这种优势也让该国有一定不急于调整经常项目赤字的“特权”,这也是造成经常项目失衡长时间存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规模与结构、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和环节、分享国际经济合作利益的变迁三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外经贸优势的表现与提升过程,揭示和总结了外经贸优势的发展路径,对研究如何在新阶段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提供了经验总结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形式由传统产业间分工向价值链分工转移,世界各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形成了互利互惠的国际分工形式。本文以"微笑曲线"作为理论支撑,深入剖析中国某些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暴露出的重重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全中国的价值链升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合肥实现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升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