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艺龙 《现代商业》2011,(35):31-32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资本市场在分流了银行相关业务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和管理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在目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对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并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从资产、负债及综合业务等方面进行结构优化,并对银行的管理策略进行完善,以应对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脱媒影响逐步的加大,商业银行应如何选择良好有序的发展道路?本文从金融脱媒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的原因、特征以及对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我国当前银行业在战略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并综合考虑到金融脱媒的冲击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提出适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特征的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艾 《商》2013,(8):138-138
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业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及多元化的投资工具进一步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冲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市场变动,调整经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商业银行在医疗领域的业务拓展为例,提出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趋势下改变经营策略、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应紧贴市场需求,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及时调整资产业务结构,开拓新的行业领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市场逐渐完善,资金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金融脱媒现象开始出现。本文通过对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得出金融脱媒现象会在我国长期存在的结论,同时提出了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建议。金融脱媒既会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造成冲击,又会使银行的流动性受到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新型金融工具和资本的需求日益增长,再加上利率、汇率、信贷管制以及物价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逐渐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本文在结合金融脱媒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FAVAR模型研究了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脱媒虽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定助益,但其深化冲击了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同时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总体而言,金融脱媒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的特征,并就如何应对金融脱媒深化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资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但资本市场在分流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本文从"金融脱媒"源头溯起,回望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金融脱媒",探讨中国金融体系下金融脱媒的机理,并尝试找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脱媒的态势日益明显。本文探讨了金融脱媒的含义及成因,并分析了其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金融脱媒的趋势,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摆脱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大力发展新兴业务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摆脱大客户的依赖三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资本市场的静态竞争与动态互补关系。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及运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又为商业银行实施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转变了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和业务模式。最后提出,金融创新是实现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杜丽虹 《新财富》2007,(3):74-84
金融创新对传统银行业务越来越强的替代作用,使得银行业正经历一场无名避免的“脱媒化”冲击,并积极寻找传统业务以外的新市场。从花旗和印度HDFC银行的案例分析可看出,金融创新使许多原本密不可分的金融业务被分解开来,从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银行的存贷款经营模式,银行可以在更自由的范围内组织业务结构:花旗将产业链“纵向”切割为不同目标客户的细分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金融领域的逐渐对外开放,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直接挤压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这种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在金融脱媒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思路方面需改革产权制度;强化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能力;转换业务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资产证券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市场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金融脱媒的态势日益明显。本文分析了金融脱媒现象的背景、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的现象.金融脱媒是市场化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必然碰到的问题,它的出现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也促使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脱媒中加强了经营管理,并在功能服务、创新等方面有了改进.技术脱媒也是金融脱媒向纵深发展的产物.本文采用金融脱媒的研究范式,研究技术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总结出技术脱媒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商业银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商业银行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特别是资金调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也不例外。文章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商》2015,(52)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创新进程不断加快,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融资市场出现了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移的趋势,而监管环境的宽松,给了市场主体更多的主动权,也更加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程。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传统中间业务面临改革和创新的巨大挑战,为此,有效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有力冲击及抓住机遇利用由此带来的"脱媒校正效应"完成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革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郭渊 《商场现代化》2016,(12):116-1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不断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使得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带来的冲击,还需要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压力。因此,金融脱媒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基于此,本文在利率市场化和股份制的双重改革宏观政策背景下,选取了16家上市银行2000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金融脱媒造成了商业银行存贷款流失,存贷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倒逼银行业转型升级,反而对盈利产生了正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金融脱媒"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它将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融脱媒"的出现虽然给商业银行带来压力,也促使商业银行不断完善经营体制,持续开发创新性金融产品。本文从当前金融脱媒的表现形式入手,探讨并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创新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4)
金融脱媒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金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快速进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了金融脱媒的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为商业银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应对金融脱媒。  相似文献   

18.
王勃 《商》2014,(1):216-216,215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逐步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选择布局社区金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与美国社区金融的比较研究,总结出社区金融的内涵与特点,并在我国社区金融经营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金融经营模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琳越 《商》2014,(19):111-111
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受到冲击。而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金改政策的提速又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银行必须向更高效、低成本的业务经营模式转变。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产生影响,为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一些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20.
金融“脱媒”现象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的实际情况发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因为传统业务被挤占而一蹶不振,反而开创出了新的盈利空间。与资本市场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共同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持续增长。这全归功于美国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业务运行模式及利润来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而,对于处于变革中的中国商业银行而言。面临金融”脱媒”的影响。应该改革现有的产权制度,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转变业务运行模式及增加非利息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