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本文以2011~2015年在创业板的11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偏低,大部分公司都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短缺的问题,其中股权融资效率偏低与上市公司超募资金净额、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公司成长性存在相关关系,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与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2.
3.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创新迫在眉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呈现明显的逆向选择性,即表现为对股权融资的极度偏好和对债务融资的厌恶.这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在促使上市公司迅速扩张,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过分的股权融资偏好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资本的体内循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断下降,因此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创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是由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市场上严重的投机倾向这些外部因素,以及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较低成本、股权结构的缺陷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等这样的内部因素导致的。股权融资偏好会带来降低募股资金使用效率和拖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内部激励制度,完善资本市场规则等制度安排,以淡化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本文从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出发分析了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公司治理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偏好对公司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及投资者利益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及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影响到公司治理、资本成本和企业的市场价值,进一步地通过企业投资和资本市场运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负债率低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出于非经济因素考虑的过度股权融资,对企业自身、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以及整体经济的增长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出发探寻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并对如何创造条件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由于股权融资成本低、债券市场不发达、股票市场不完善以及公司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而倾向于股权融资。上市公司依赖于股权融资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股权融资无论对上市公司还是资本市场以及资源配置等都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分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成因和不利影响后,针对完善上市公司融资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对于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及其影响,并提出规范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表现及其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着上市公司的行为,因此应该从上市公司大股东实现其利益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行为。通过分析得出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实现其控制权收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股权融资偏好亦或过度融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普遍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观点,重新检验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结果发现:如果将短期债务考虑在内,并剔除首次公开募股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进一步分析,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表现为典型的过度融资。 相似文献
12.
研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财务治理效应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比例并不高,同时分布比例也不是很合理,大部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利用债务融资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债务融资的优势。这就表明融资契约的财务治理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要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内外部财务治理机制,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债务契约履行机. 相似文献
13.
以8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股权融资成本与投资者管理水平负相关,与账面市值比正相关、与盈利水平负相关,这一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关注投资者关系管理,降低股权融资成本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参股银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资本如何进入银行业的争论尚在进行,但实践却远走在理论的前面,投资金融业较高的利润回报率令上市公司从未掩饰过对金融业的偏爱。上市公司参股银行成为继参股券商、担保公司、信耗公司、基金公司的又一亮点,上市公司已全面触及金融业的整个链条。由此,从我国上市公司参股银行的现状,分析上市公司参股银行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改善融资结构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融资实践都表明,企业融资决策的一般次序为“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在触资决策上明显偏好于股权融资。 事实上,债务融资除了税后效应和财务杠杆作用以外,还有降低代理成本、加强激励约束、传递积极信号等作用,可以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固此,应大力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既不符合优序融资理论,也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外公司以债务融资为主的情况,而是以股权融资为主。单从融资成本角度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股权融资偏好行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能因增发新股和配股从流通股股东攫取特殊利益,公司经理因股权融资所面临的筹资风险小、可支配现金多、职位消费有保障,而因债务融资面临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和职业风险,从而使经理人偏好股权融资而不偏好于负债融资。经理人的这种机会主义倾向是股权融资偏好的内在动因,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内部人控制是股权融资偏好的制度因素,信息失灵、债券市场发展缓慢更加剧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创新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创新活动分为研究阶段(R)与开发阶段(D),探究内外源融资方式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投资的异质性效应,为企业选择创新活动的融资渠道和政府设计精准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提供参考。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内源融资对企业研究投资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开发投资未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债权融资对研究投资和开发投资的作用均不显著;股权融资对研究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开发投资具有显著影响。内源融资对债权融资与研究投资、债权融资与开发投资的关系不具有调节效应;内源融资对股权融资与研究投资关系具有正向显著调节效应,对股权融资与开发投资的关系具有正向调整作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市公司内外融资的顺序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对中国上市公司中的股份异质公司而言,若不考虑关联交易因素,内源融资逊色于外源融资,其所偏爱的股利政策为现金分红,这意味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或增发先决条件的现行规定可能并不妥当,加强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才是问题的根本。在有报告盈余的情况下,这类公司会趋向于大规模派发现金股利,除非其报告盈余存在虚假或日后存在向其控股股东输送利润的可能,因此投资者及相关政府部门可利用这一特性低成本地甄别其企业会计报表的真伪及未来发生非对等关联交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融资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税收情况、财务政策,它对企业融资成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代理人行为,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绩效。通过对15家内蒙古上市公司2003年至2011年的融资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所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银行借款、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均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流通股数、商业信用和应付债券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关系。针对实证研究的结论及内蒙古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应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完善退市机制和破产机制、充分发挥银行监督作用等措施,促进融资结构的优化,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20.
A stock listing usually reflects easy access to external equity financing. Although scant empirical evidence exists on the matter,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he enhanced standing towards creditors - which would result in easier access to debt financing - is an extra advantage of being publicly quoted. This paper tests whether a stock listing leads to more flexibility of debt financing, using a data set of listed and comparably large unlisted companies. The data reveals that listing mainly increases the flexible use of debt financ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sted and unlisted firms is most apparent when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tend to arrive in low-cash-flow states. Furthermore, as the unlisted firms in the dataset are all large consolidating business group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group structure does not substitute for listing. The results are robust to different estima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