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WTO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TO建立和运作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呈现出速度迅猛、范围扩展、涉及的国家增加以及作用增强等态势,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中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若干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任华 《国际贸易》2006,(7):34-37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区域内的国际分工寻求扩大经济合作,以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今,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国实施经济一体化措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使各有关国家享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利益,而且可以通过创造稳定的区域市场环境,提升区域经济吸引跨国投资的能力,保持区域内各国经济和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王瑛 《市场论坛》2005,(4):57-60
前言:2002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广西发展通道经济进入一个新时期.通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加强,本文通过分析广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发展通道经济的对策性建议,使广西既要成为国家面向东南亚开放的战略通道,又要极大地推进广西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区域内的国际分工寻求扩大经济合作,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与“10+1”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开始步入体制化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应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伴随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日韩作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经济体,不断调整规划FTA战略,在推动三国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中日韩FTA发展进程与必要性,指出中日韩FTA对经济效果的影响,就如何推进中日韩FTA建设提供相应的对策,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对俄与东盟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中国参与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日益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一样,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有其客观必然性。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基本形式,比较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成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模式。文章拟就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等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加深对当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刘畅  张义 《商》2013,(10):43-43
在亚洲,目前本区资源丰富,社会稳定,所有国家有充分的经济发展,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东南亚国家及中国的联盟和邻近大陆大洋洲的之间,与太平洋和印度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国际交通和战略地位,增长最快的一个新兴市场。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博览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阻碍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茜 《现代商业》2012,(24):185-186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方方面面,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本文从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边境贸易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边境贸易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对我国边境贸易的现状、特征做了详尽的分析,重点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边境贸易的一般规律,并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边境贸易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提出了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东亚各国(东盟十国、中、日、韩)经济虽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但无可否认,就全球范围来说,东亚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我们知道,随着某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发达的国家,在推动东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起着区内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作用.在分析新加坡在东南亚区域开展的经济活动为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扩大新加坡与东南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日趋密切,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纵深发展的明显特征。本文将着力探讨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调控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国际经贸地理、经济地理学及国际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并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对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济合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评述了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提出其调控对策及建议,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其根本前提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发达的或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它们的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一定的国际协定和组织形式为框架来进行,表现为制度性一体化.但是,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低,各国间存在多方面的矛盾.目前,交互投资可以成为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选择,以通过非制度性的合作逐步过渡到制度性的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6.
截至2011年8月,向WTO通报的各种区域贸易协定(RTA)共计427项,其中已实施的RTAs达208项,且自由贸易区(FTA)和部分范围协议占到93.2%(398项),关税同盟只占到6.8%,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协定屡屡受阻的情况下,以双边FTA为代表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了世界各国谋求本国经贸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因此,着手研究一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以及成员国参与区域经贸合作的战略路径与模式选择等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传导途径,从而针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现状,提出有效的战略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7.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便逐步走上正轨,区域内主动经济合作与政府主导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都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术界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希望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进行总结,论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并从根本上探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正向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发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积极参与到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向深度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本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二战后的发展历史加以说明,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日益深化,合作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比较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系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对提升整个亚洲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不用主体之间的交流不畅,"五通"建设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落实"五通"建设、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以及立足重点合作区域等多个维度为如何提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质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