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时间较晚、金融脆弱性一直是威胁我国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十九大报告指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随着金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联网金融、影子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脆弱性并未好转,甚至显现出系统性风险扩大的趋势,如2015年股市大震荡的出现。本文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组织创新、金融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回顾总结了近三十年来我国的金融创新成果,并从这三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创新活动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机制,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结构单一、性质趋同,金融创新活动并未提高我国的系统性金融安全,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以及金融组织创新,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机制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扩大了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我国金融脆弱性加剧;另外过度的金融制度创新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与监管制度的扭曲和非均衡,从而从根本上加剧我国的金融脆弱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产业得到了稳步提升,随着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让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变得愈发复杂,极大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杠杆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当中的重要工具,杠杆过高就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存在,因此当下我国财政部门明确提出了去杠杆的目标以此来规避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一举措的提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对于如何降杠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给予科学的对策研究和指导,以此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李江涛 《商场现代化》2009,(18):174-175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是当今商业世界的普通范式。本次因流动性危机为特征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刚刚凸现出来。金融市场通过地球村效应起到配置金融资产的同时也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输入金融风险。面对国家累积性金融风险,文章指出中国金融安全是系统性问题,在这个带有"自适应"体系中,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动态监管,必须在建立国家金融安全体系基础上,纠正金融行为风险范式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及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面临新的挑战。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及控制机制难以满足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发展需求,面对一些常年积累及潜在的各类金融风险,保护我国金融经济安全的任务已刻不容缓。我国必须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积极创新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企业的内外监控机制的建设,从而有效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TVP-SV-SVAR模型,分析六个不同金融子市场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实时冲击效应,结合时变脉冲响应方法构建了动态权重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并区分高低风险状态探讨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部门、股票市场和外部金融市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较大;基于对实体经济冲击视角的动态权重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与样本期内实际金融经济事件的发展趋势一致;不同状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不同:短期来看,高风险点系统性金融风险抑制经济增长,低风险点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高低状态下对经济增长均有负向冲击效应。研究结论对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市场对金融工程技术的要求日渐提高。尤其在金融领域的风险控制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突出,风险管控技术日渐成熟。由于金融市场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必须加大风险管控力度,防范金融风险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金融工程在金融市场风险管控工作中的作用入手,通过对我国金融风险管控中常见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工程风险功能的对策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工程已经从理论研究步入到实践应用中,并在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实现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提高我国金融市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成为关键性问题。基于此,本文就从金融工程入手,分析其在金融创新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也开始繁荣发展。人们对金融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这种环境下金融机构必须要实施金融创新,推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创新性金融产品,满足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金融创新的环境下必然会伴随着金融风险,所以金融市场必须要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合理规避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文章主要从金融创新环境方面研究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岳林 《现代商业》2014,(18):172-17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但作为新兴市场,它依然存在着人们无法掌控的风险。当今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及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金融创新成为了金融工具、金融结构以及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发生重大变革与改进的重要原因。本文对金融风险进行解析,然后讲述金融风险的类别并展示金融风险的影响,进而为抵制金融风险提出金融市场中的几点创新,最后阐述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的抵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对我国金融机构以及产品出口也都带来了直接影响,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购买能力下降.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强化金融风险意识,加强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和管理,加强抵押贷款业务的管理,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努力规避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1.
冯静 《商业研究》2004,(18):121-122
财务杠杆是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运用财务杠杆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也承受相应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决策要能够识别和衡量财务风险,并且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在获得相应的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把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2.
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惠金融提出的原因是金融排斥下经济稳定发展受阻,因此设计有效的普惠金融制度必须解决金融排斥问题,而不是所谓的持久性金融救助和政策补贴.中国金融排斥的主要类型是经济发展战略、金融制度安排、金融市场结构、社交关系支配、风险评估约束.解决金融排斥和提高金融包容,本质上要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排斥,使金融体系具备这样的功能——突破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瓶颈,为对社会发展有价值、有贡献的资金需求项目提供一种公平的融资机会.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调整现有的金融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推进金融市场分层和提高竞争程度,而这些方法有效实施的基础仍然是公平、高效的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琴  冯莉 《商业研究》2005,(2):136-138
金融创新已成为今后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创新一方面给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又带来新的金融风险。从金融创新本身出发 ,分析其发生、发展 ,以及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并且提出了一些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Seeking professional financial advice to assist with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 is an important option for consumers faced with increas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financial circumstances. We explore the role of two potential barriers/enablers to accessing financial advice. First, we explore the role of a variety of financial literacy measures to explain observed financial advice consultation. Second, we introduce a newly developed measure of financial adviser anxiety. We define adviser anxiety as (an existing or prospective clients') concerns involving the prospect of meeting with a financial adviser. The notion of adviser anxiety is inspired by evidence from medical settings that suggest individuals may refrain from seeking advice when objectively, it is in their best interests to do so. This anxiety may be due to embarrassment, worry, or other forms of apprehen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A new scale is presented which has strong validity and a demonstrated ability to explain reported future levels of professional advice seeking.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的角度、以金融效率为落脚点、重新廓清金融结构、功能与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深入研究上述要素的可循之径。本文在超越“系统观”的基础上,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将金融结构、功能与效率整合在金融系统内(简称SFE框架)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构建SFE框架的若干要义:金融结构与环境共同决定金融功能与效率、整体观是金融功能观的理论基础、金融适应效率是关键、系统综合是实现从微观到宏观金融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金融业薄弱是亚洲实现长期增长的主要障碍.资本市场的发展并非易事,亚洲的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如何在政府主导型增长模式的环境下发展资本市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行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创立有关金融市场的新原则.逐步实现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和扩大化,分散财政行业的风险.符合亚洲各国政府的利益,但同时必须对金融市场上的重大创新进行适当监管.亚洲决策者应鼓励和管理好金融市场的发展,避免阻碍创新,当务之急是"更好地"加强金融监管,而不必"更多地"监管.  相似文献   

17.
李波  游晓霞 《商业研究》2005,(22):178-180
混业经营是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的主流。短期内,我国金融业必须坚持分业经营;长期内,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向混业经营模式过渡的最佳选择。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都可以实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8.
This research seeks to identify gaps in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between immigrants to Canada and individuals who are born in Canada. The research aims to evaluate to what extent immigrants involve themselves in financial planning and avoid harmful financial behaviors. Employing the Canadian Financial Capability Survey (2009),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immigrants are less likely to show high levels of financial knowledge compared to born citizens. The knowledge gap between immigrants and born citizens narrows as an individual resides longer in Canada. In addition, immigrants are less likely to prepare themselves financially for their retirement or to have long-term investments. The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addre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weak financial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9.
金融虚拟性与金融体系效率——来自中国的实证数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虚拟性研究是虚拟经济与金融理论交叉研究的新领域。金融虚拟性以金融发展的客观现实为基础,其演进与提升带来金融发展吗?本文首先提出了测算中国金融虚拟性的指标,接着测算了中国金融体系效率,对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虚拟性与金融体系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基于中国2000—200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1)中国金融虚拟性已进入上升期,中国金融体系效率总体偏低;(2)中国金融虚拟性与金融体系效率不存在因果关系;(3)金融开放提升了中国金融虚拟程度。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经济受到金融危机与日元升值的双重打击,许多知名跨国公司陷入收益剧减的深渊。然而,此时日本著名的休闲装专卖店“优衣库“却逆势而上,其老板柳井正日前被美国《福布斯》亚洲版列为“2009年日本富豪40人“首位。2008年,他的个人财富增加了14亿美元,这在当前确实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