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将极大地激发哈尔滨市在国内外新一轮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蕴涵的巨大发展潜力,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才能加快我市向产业强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迈进步伐。  相似文献   

2.
加强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这就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一、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上升到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是各个地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作为中原经济区的西南板块,南阳市必须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密切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为此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构建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法制教育体系,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推进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地处三峡库区的湖北省宜昌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建设、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坚持"尊重自然、制度引领、城乡联动、四化同步"等原则,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绿色产业"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宜昌模式"对依法治国背景如何破解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突出的"制度困境、成本困境、模式困境"等难题,为各地当前及今后相当一定时期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一、生态城市:从"建筑节能"到"三个绿色化"宜昌地处湖北省西部,是三峡大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提出的三点希望之一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距离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江苏在生态环境、发展方式、科技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公众生态意识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的难点问题。基于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问题,提出了江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市提出要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进一步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工业是郑州经济发展的主体,加快郑州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对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和突破口之一。贵州坚定地选择发展生态文明的产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投入方式、完善制度保障等,强化财政政策的引导、扶持与促进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生态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要求资源和环境的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到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去。常州应结合常州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的加快发展,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八大指出,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三个问题。文章通过阐述和分析我国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提出了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冯玲 《市场论坛》2012,(3):17-18
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文章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中原的思路出发,探讨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寻找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下,不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信阳市作为河南省水资源占比大市,在全国创立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大势下,更应以建设南湾湖、出山店水库等重要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加快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打造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生态城市,对于实现我国现阶段调结构、促增长,解决水资源紧缺、水环境失衡等复杂问题,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提升,原先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摒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为人们所推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生态化建设,促进经济内涵式发展。据此,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快产业生态的科技创新,财政、税收的政策支持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已经迈向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是生活的必需品,与人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生命共同体"。本文以全国特色城镇的绍兴为例,研究生态文明的难点和建设路径。研究认为应该从理念、价值、责任三个维度加强环境治理,把"生态红利"转化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点主要有环境治理中的覆盖面窄、城市绿化的薄弱、环保意识的淡薄等,需要探索综合治理、系统推进、全民行动的新模式。为此,首先在理念层面,坚持"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其次在价值层面,植入"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推进环境的协同治理;最后在责任层面,构建"政府、企业、市民"责任主导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由"共识层面"走向"全民行动"。  相似文献   

14.
刘连香 《商》2013,(16):348-348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新型文明建设,强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突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以生态意识主导自己的行为。近些年,株洲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探寻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多体现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统一,株洲城市既成了经济发展的摇篮也逐渐成为全国的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5.
郑州市发展战略对河南自贸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重大,一定要慎重考虑各方面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目前,郑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国际商都发展战略。结合郑州的历史与现实,这个战略需要适当调整。一定要高度重视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培育,突出发展郑州市的工业制造能力,加快推进金融行业、商贸物流、会展旅游业与国际接轨,进而提升郑州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刘佳 《商》2014,(41):73-73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篇章系统进行论述,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正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着人民福祉,因此,公众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为当代、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本文以福建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例,通过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的第一个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和田应该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区情,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指标具体化。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京福  左莉 《商业研究》2011,(10):141-145
工业社会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基本特征的工业文明时期,现代工业体系在创造出空前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繁荣的同时,也不断地消耗、破坏着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整体和谐的自然观、敬畏生命的平等观以及循环再生的生产观等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一致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包括传承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优势、完善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培养"生态公民"、提倡"绿色消费"以及发展循环生态产业和低碳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迅速扩张,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亟需构建循环性社会。目前,我国还只注重对中小型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是一种更高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与新型城镇化进程契机下,构建循环型社会具有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循环型社会理念的教育,并加快立法工作,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增加政府投入与支持,以使循环型社会建设工作能顺利开展,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