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孙宾 《商》2014,(43):144-144
《边城》与《苔丝》两部作品中都有典型的企慕情境,两者在企慕情境的营造及人物设置上,都具有相似性。但由于中西方文学传统不同,企慕情境在《边城》中形成了“可望不可即”的整体的美学意境,它的悲剧性意蕴是诗性的;而在《苔丝》中,企慕情境则作为小说情节必要的一环,作者通过对其的拆解,达到了戏剧性的悲怆,形成了与《边城》完全不同的悲剧性意蕴。  相似文献   

2.
刘馨丹 《商》2014,(52):149-149
作为西方经典巨作《圣经》,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从它的身上引经据典,折射它当中基督教思想的斑斓色彩,霍桑的《红字》也不例外.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寻找到很多处的圣经元素例如人物元素、“替罪羊”元素、意境元素、情节元素等.正是这些圣经元素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5,(4)
路遥用其独特的笔触在《人生》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时代的人性特征,展示出了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冲突。这部小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主要是在于其主题、人物与情节三个方面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这部小说的韵味。  相似文献   

4.
于婷婷 《中国报业》2012,(14):221-222
随着《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名著二次改拍的浪潮,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名著翻拍的饕餮大餐。电视剧《新水浒传》也于2011年三度改拍后登上荧幕。较此前改拍,《新水浒传》不仅在剧集上远远胜出,更为明显的区别是对故事结构的扩充、情节设置的更改、以及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颇多迥异之处。较之前两版《水浒传》,《新水浒传》对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在人物塑造的处理上不尽相同,结合相关资料,本文将从男性、女性两方面着手,分析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对梁山悲情英雄以及其他颇具争议角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真实性是纪录片研究的核心问题.观众往往从自身的审美经验出发来判定一部纪录片是否真实,所以于纪录片创作者而言,追求一种"真实感"是更为切实可行的目标.在电影《吉祥如意》拍摄的过程中,导演让演员扮演真实的人物,使《吉祥》成为一部颇具"真实感"的伪纪录片,又在《如意》中解构了这种被表演出来的"真实".在建构与解构的过程中,探...  相似文献   

6.
高樊 《商》2015,(3):112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利亚·伍尔夫的著名代表作品,也是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书中的詹姆斯的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异常强烈;他的恋母情结是《到灯塔去》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路。文中通过未到"到灯塔去这一个故事情节表现出詹姆斯病态的恋母情节并由此引发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随后来父子两人顺利到"到灯塔去",完成了詹姆斯恋母情节的自我救赎与父亲之间的和解,这个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到灯塔去》的行文构造。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詹姆斯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心路历程来分析《到灯塔去》这部作品和文章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商》2015,(51)
荒诞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在其滥觞时期并没有内生性的产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但是"荒诞"等带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学命题已经在鲁迅小说中隐现。根据加缪所言的"非理性"和"无理性沉默"是荒诞形成的两个必备因素这一理论,在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荒诞这一文学与哲学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以探索性的姿态在小说中被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梁琨 《品牌》2014,(5):37-37
王实甫《西厢记》塑造了一个多才多情多义的张生形象,成为文学史、戏曲史千古流芳的人物,本文试从"文章魁首"、"至诚种"、"傻角"三方面进一步分析张生的市民形象,更好地把握到张生形象二重思维下的痴心轻重,使其形象的内核更为张露、凸显。  相似文献   

9.
《我是余欢水》用诙谐的基调聚焦当下社会现实,演绎都市底层小人物的悲喜人生.该剧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对悲剧理论进行继承,并结合结构式反讽的叙事手法和超现实的表现形式,营造现实基调,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本文主要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出发,对悲剧的意蕴进行分析,并通过悲剧六要素、情节成分、人物典型化、人社关系等角度解读《我是...  相似文献   

10.
谶语就是作品中具有预言性质的语言。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谶语,使全书形成一个浑然整体。诗词在《红楼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诗词中,同样存在着谶语。表现在或预言人物的命运,或对人物的性格进行补写,或对情节的发展有提示或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茜子  强伟 《商》2014,(35):125-125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尚奇”是一种悠久的传统。清代小说家李渔在创作小说《十二楼》时,也自觉地把“尚奇观”渗透其中。而创新就是对“尚奇”的最佳注解,李渔小说创作理念表现出一种有意的创新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他对小说题材选择上的“惟陈言之务去”,也渗透在情节与角色设置的独特与新鲜。文章主要探析《十二楼》对“红娘”这一固定角色设置的超越,以管窥李渔小说作品显示出“篇篇竞异,字字出奇”的境界之因。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与英雄的古典小说,书中英雄个个有泪,而且动辄流泪。作者罗贯中对英雄泪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同时,也不可否认,《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是小说的初创时期,《三国演义》人物刻划只能称为类型化典型。从现代读者的审美心理来看,在阅读《三国演义》时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质朴、直率和粗线条的风格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3.
张一青 《商》2014,(49):115-115
《白鹿原》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本文简要阐述了作者陈忠实的背景及小说的背景,进而从儒家文化中的礼、忠、仁、智四个方面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等反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雨花香》和《通天乐》历来被认为是拟话本小说集,此说未见置疑。本文认为,这两部作品专为“劝善”而作,是明清时期道德善书与拟话本小说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二书借鉴了小说的编创手法,思想内容则是明清以来劝善思想的图解。从故事结构到主要思想,二书都更接近道德劝善书。  相似文献   

15.
李红  于璐 《商》2012,(14):128-128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和日本作家山崎丰子的《白色巨塔》都是批判现实的力作,但相似中各显风骨,从标题到内容,从表现手法到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活动的重要地点,对比中,在感性地读懂小说的内容外,更会意外看到人们不易直观察觉到的东西,收获超越故事情节,更为理性的蕴意,而且将更有力地指引我们思考小说背后的现实的社会,以及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电影《指环王》在北京上演,新西兰驻华大使邀请我参加首映式,很道憾因为另有公干未能出席。后来看过电影的人告诉我,电影的情节和新西兰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其中一些外景是在新拍摄的。电影《指环王》缘吝一面,却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子里:这部电影与瓦格纳写的歌剧《尼伯龙根指环》是否都源于十几个世纪以前就流传于北欧的神话呢?剧作者托尔金(Tolkien)竭力否认,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5,(4):103-104
美国后现代主义大师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创作的小说《纽约三部曲》是玄学侦探小说的代表作。本文将从玄学侦探小说的特点入手,对比传统侦探小说,以《纽约三部曲》为解读对象,着重从小说叙事的策略、叙事结构和语言指称功能等方面对小说中的"颠覆"主题加以解读,从而进一步探讨作品扑朔迷离的情节中对身份和自我的追寻,展现现代都市人的迷茫和困惑。  相似文献   

18.
以“祖系”形象出现的司猗纹是铁凝小说《玫瑰门》中的一个重要女性人物,她的生活贯穿着小说全文。司猗纹在《玫瑰门》中展现给读者的是“践踏者”形象,她以践踏身边的人尤其是女人为乐,不顾亲近与否,毫不留情。她的享受“践踏”的变态的性格与她在男权主义下遭受的压迫和侵害有关,主要由于爱情的幻灭、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以及性的压抑三个原因构成。  相似文献   

19.
在唐僧“取经故事”取得重大发展的元明两代,藏传佛教对中原文人创作,特别是对小说《金瓶梅》、《西游记》的创作形成积极影响。藏传密宗中护法神束“虎皮裙”的形象甚是常见。除此。人物形象束“虎皮裙”的造型,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这无疑说明了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束“虎皮裙”题材源自藏传密宗。  相似文献   

20.
刘梦露 《商》2014,(21):91-91
《目标》一书中,高特拉克博士生动地以小说的形式阐述了制约管理法,尤其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从小说情节中归纳整理出有效利用资源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将管理融入其中。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方法,并扩展到个人组织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