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欢  焦莹 《北方经贸》2014,(9):178-178
将金融创新与金融中介、金融市场三者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金融中介的结构、地位和规模与其从事金融创新的动力和水平有很大的关联;金融创新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反过来又能成为抑制价格波动的工具,金融创新对不同市场的影响是通过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选择金融中介规模、金融中介效率作为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及进行评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金融中介规模发展以及金融中介效率提高的原因,三者阍存在协整关系。中国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扩大金融中介规模基础上。提高金融中介效率。同时,金融中介也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被学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金融中介是如何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5.
有效金融发展理论是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2007年春天以来,全球爆发了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这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此,有效金融发展的问题再度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对现代有关有效金融发展的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促进该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正>有效金融发展理论是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关系,虽然金融中介规模的盲目扩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增长,但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而且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提高金融中介运行效率和资本形成率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金融化发展的联系越来越深入。更为直观一点来看待这一问题,金融中介的运作状况已经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本文对股票市场及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阐述股票市场与金融中介的理论概念,然后通过选取样本数据实证研究检验,进一步剖析股票市场、金融中介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张曼 《商场现代化》2008,(6):361-363
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还会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绝对优势。本文在分析金融中介理论演进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对中国农村金融中介尤其是银行类金融中介进行功能定位,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倍受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结果均未达成一致。本文结合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选取1978-2005年的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表现为供给导向型的金融发展模式;同时二者之间除了短期波动的影响,还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理论视域来解读美国次贷危机,这毫无疑问是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美国通过不断扩大信用规模来掩盖生产过剩的现实,使虚拟经济严重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逐渐金融化、虚拟化,导致危机的爆发。美国经济内部的"失衡"问题也使得国民经济的真正复苏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国住房价格逐渐回落,利率不断上升,次贷的借款人越来越难以按期偿付贷款,导致次贷及相关的证券投资产品损失严重,一些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纷纷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由房价引发次按贷危机的爆发。次按贷危机暴露出评级机构对结构性金融产品信用评估体制上的缺陷和中间人的道德风险严重。次按贷危机对全球各种金融产品价格产生很大的冲击.并从各个方面都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贷风波席卷全球,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金融风暴。剖析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的本质有助于探索化解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次贷危机起源于疯狂的虚拟资本和荒谬的金融衍生品,金融监管的缺失和非对称信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次贷危机从美国向全球蔓延形成了"负外部性金融溢出"效应,外围国家正在承受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转移。文章提出"金融创新半径"的概念,指出惟有遵循金融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才是金融创新的理性归宿;一切金融危机,其实质都是货币的危机,只有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共同走出"斯蒂格利茨陷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的再反思,分析金融创新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申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提出金融创新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重要策略和原则:金融创新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遵循"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并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雄 《商业研究》2007,(5):205-208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高,旧有风险进一步暴露,新的风险进一步产生。我国经济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由于金融危机的最大特征就是货币的急剧贬值,关于货币危机的研究也最为成熟,目前已形成四代理论模型。而银行业危机理论和外债危机理论的研究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像货币危机理论那样完善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但世界经济增长是可以预期的。除了一些较小的欧洲国家之外,收入下降充其量也只是个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失业,失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欧元区要实现经济复苏,政府开支应该增加5%左右。世界需求的减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当出口急剧下降时,中国经济以几乎相同的速度继续增长。中国目前已进入设计和创新更为重要的阶段,应该更多地发明自己的技术,创造自己的品牌,设计自己原创的产品。中国应该没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教育非常重要。到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将减缓。未来除了人们的收入会增加之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为依据,结合中美欧货币政策三方博弈模型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应对过程中大国有效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合作寻求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通过模型论证发现,要治理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美欧三方之间货币政策不协调是无效的,美欧领导、中国追随(斯塔克尔伯格协调方式)会使得博弈方的损失提高,美欧合作、中国不参与时的博弈均衡结果是各方得到帕累托改善,中美欧三方合作时的博弈均衡结果则是各方损失进一步减少。因此,中美欧三方货币政策的通力协作是共赢的,有利于三方及世界经济整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The last years have seen a surge of scandals in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agency structure inherent to most form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gives rise to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ough this does not excuse scandalous behavior it points out market imperfections.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personal-individual, personal-organizational, impersonal-individual, and finally, impersonal-organizational conflicts. Analyzing recent scandals we find that all four types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 prevail in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相似文献   

19.
叶耀明  王胜 《商业研究》2007,(8):106-111
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体系都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信息与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等各种渠道促进了技术创新。既有研究主要强调前者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然而,金融中介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长三角地区数据样本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证明了金融中介对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型发明的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还表明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对其他行业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中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国家纷纷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应对。文章对比分析了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政策措施,归纳出中国政策措施的特点,并提出了中国进一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