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把银行业的多产品性、产品的服务性等特征引入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得出了垄断银行的相应定价行为以及银行市场势力相应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银行市场势力仍然具有正负两面的双重效应.对中国银行业市场势力的特殊表现形式的分析表明: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的关键的因素可能不是市场结构的集中,而主要是国有银行的行政性市场势力所至.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实践和探索,市场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但面对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要求和即将加入WTO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仍缺乏一个有效运作的市场竞争机制,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银行微观经济理论,对中国银行业竞争的格局和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新形势下国内银行业竞争的策略性行为研究为出发点,提出中国银行业向有效竞争目标模式过渡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银行业的低市场绩效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起步较晚,整个银行业的市场绩效处于较低水平,本文通过对SCP理论的运用前提以及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现状进行分析,认为高的集中度不是低的市场绩效的原因,而是国有资产的效率太低所致。  相似文献   

4.
罗丹 《商》2013,(8Z):60-61
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纷繁复杂,对银行业的分析也成果颇多,通过梳理整理这些研究成果,从中找到启示和不足,更能指导今天同样竞争激烈的银行业。本文把中国银行业分为四个方面来论述,即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国银行业内部关系研究、中国银行业作用研究、中国银行业与传统金融业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2003-2007年39个行业196220家工业企业数据,以中间投入为不可观测生产率冲击的代理变量,通过生产函数估计和产出增长分解,并引入多马权重估算产业增长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及技术进步效应,以此为基础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产业增长的关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银行业集中度影响产业增长的主要路径为资源再配置而非技术进步;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有利于产业增长中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发挥;银行业竞争度与产业增长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之间呈现出“U”型的非线性关系;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可促进产业资源再配置与技术进步;产业政策能够激励重点鼓励行业开展技术创新.因而,要发挥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对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应培育多元化金融产业主体,畅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促进银行业良性竞争;创新降低信息不透明度的信息生成与沟通机制,着力提高产业信息透明度;密切银行业结构优化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配合,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以及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入世后银行业开放的法律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世界各国对银行业开放的原则不尽相同,但是WTO要求各国银行业要逐步开放。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开放要向国民待遇原则过渡。21世纪中国银行业开放具有被动性、制度性、外力推动型等特点。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越是开放竞争的产业发展越好,因此,我们对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应有足够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在5年过渡期内全面提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现已渗透到了传统银行领域,激发了银行业的创新与变革。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中国银行业和电子商务开始探索共赢的融合方式。本文在分析中国银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围绕银行业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自建电商平台业务等作出分析,继而提出对策建议。最终,对银行业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8.
柯可  郑晨  贺倩倩 《商》2014,(47):162-162
本文根据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尹雷博士利用1993—2011年有关中国银行业结构和中国货币政策的数据分析中国银行业结构对货币政策的五个传导渠道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中国银行业结构弱化了信贷及货币供给量的传导效果,但随着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这种弱化效果将会降低;中国银行业结构对利率传导渠道及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产生了负向作用,弱化了利率和资本市场的传导效果,随着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降低,利率和资本市场传导渠道的传导效果将会增强。中国银行业结构对汇率的传导效果影响不显著。上述结论表明:实施货币政策过程既要重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要关注银行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银行业管制效率评价的一般原则,通过对原则的两种可行方法的运用,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与银行业管制效率没有直接相关关系,并且中国银行业管制成本是高昂的。在将中国银行业管制与外国银行业的管制进行比较后,进一步发现中国银行业管制是低效的。  相似文献   

10.
魏忠新 《北方经贸》2002,(3):106-108
中国加入WTO之后 ,外资银行业必将与中国银行业争夺有限的资金资源。中国银行业应抓住机遇 ,通过实施产权融资、结构性融资和存款保险制度等融资策略创新 ,提升融资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赢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市场份额的分析来研究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寡头垄断格局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以客户为导向”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基本价值在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中却大多让位于规模扩张,银行业的竞争更多是“大者为王”,而市场细分、精准定位、精细管理等等这些全球金融业经营的先进理念,尚未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罗金生 《财贸经济》2000,(10):27-31
本文对中西方银行业的购并动因进行了一系的分析,指出,西方银行业购并的主要动机是竞争的压力和对利润的追逐,也不排除化解危机性的行政动机。中国银行业购并的主要原因为以政府主导化解危机性动机为主,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过渡,并提出了一些中国银行业并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银行业对外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对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研究文献已非常丰富,但是国内外还没有对中国银行业对外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银行业的对外投资动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东道国人均GDP、中国对东道国直接投资等因素对中国银行业的对外投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的“跟随客户”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银行业对外投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超越银行“贱卖”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在2005年以来的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中,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市场动向之一。2005年一年中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外资,几乎是此前10年的总和。不过,如同韩国和日本等国的银行市场开放中所遇到的一样。中国银行业的开放遭到是否“贱卖”、是否威胁到民族金融安全等一系列的质疑。这种质疑对于矫正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显然是有积极作用的,至少能够促使整个行业的反思。例如在中国银行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一度在引资合同中容忍外资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中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相比,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外资银行也同时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姚世斌 《商业研究》2006,(14):198-201
根据加入WTO有关协议,在2006年12月之前,中国将兑现承诺,向外国全面开放银行业。届时,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展开公平的竞争。我国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及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使我国的银行业积极地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入世、2008奥运会的来临以及中国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关于中国银行存款贷款结构变化对银行业影响的话题频频见诸于报端.这些话题和关注有其合理面,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在银行业开放研究方面,无论是规范还是实证研究,均不能做到言之凿凿.因此,虽承认“存款贷款结构变化“这一变量究竟对中国银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同时认为这些问题的有赖于银行业的开放速度、程度和其他条件的配合.  相似文献   

19.
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ROA(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最终指标,本文将ROA分解为多项中间指标,分别从收入和支出方面分析中美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差异及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与美国银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在利息支出、营业支出和所得税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方面劣势明显,最终导致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低于美国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应在现有低成本的优势下居安思危,学习美国盈利能力高的银行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提高利息和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努力缩小和美国盈利能力较高银行业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就成为重要的课题。通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国内银行的竞争力,证明在当今国际金融形势非稳定性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研究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了解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状况,清楚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地位,对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