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晓明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3,(8):24-27
会展业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还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产业聚集。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会展业的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内涵与辩证关系,揭示会展业与地区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基本原理,得出结论是区域产业集群是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基本支撑。随着我国会展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通过积极营造区域产业集群,科学把握市场运作机制,定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展会,从而使我国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2.
以产业集群为研究视角,旨在探讨和研究基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品牌对产业集群的反作用。在回顾相关理论文献的背景下,对温州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区域品牌形成后对于产业集群的作用,主要包括区域品牌的识别效应、扩散效应、聚合效应和搭载效应进行分析。通过对区域品牌作用的研究将指导产业集群发展区域品牌战略方向,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文春玲 《商业经济(哈尔滨)》2008,(19):15-16
区域品牌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推动集群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发展黑龙江垦区区域品牌,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黑龙江垦区产业集群,加强区内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使产业集群向着规模化、专业化和协作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黑龙江垦区区域品牌建设,应以现有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总局的指导与支持,加强企业间相互合作,以整体营销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最终达到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构建中出现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强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弱的现象,公地悲剧和柠檬市场导致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呈现危机。因此,地方政府要积极实施区域产业集群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联合发展战略,明晰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防范和化解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风险,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新地区专业化角度,探讨了新地区专业化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国际分工格局演化过程中,各地区对外开放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化道路。东部新地区专业化特色更加明显,中西部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特点则更为突出。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新地区专业化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等,呈现对区域经济增长更稳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区域分工、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关于三次产业演变的结构调整理论不能给特定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具体的措施。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是结构调整,特别是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础。结构调整对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放大作用。健全高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区域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演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10.
王其中 《商业经济(哈尔滨)》2009,(20):61-63
浙江慈溪小家电产业群由中小民营企业组成,规模不大,单体品牌影响力小,因而共同打造集群品牌是理性选择.集群品牌具有市场推广效应、资产增值效应和优化产业价值链效应.集群品牌定位应体现家电产业特性和慈溪区域特性,注意集群品牌的注册与使用,加强集群品牌形象宣传和传播,做好集群品牌的维护,提升集群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创建区域品牌: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品牌是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产物。创建区域品牌、实现由成本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创建区域品牌需要依托产业集群,培育名牌产品;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有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就开始建设经济特区,但一直发展缓慢,在21世纪初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过采取SWOT分析模型,本文对印度经济特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认为印度经济特区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印度应采取适合本国的经济特区发展战略,选择几个发展较好的特区进行重点扶植,积极推广提高外资引进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营造服务环境,健全法制环境,建立有力的经济特区人才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浅议区域农产品品牌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农产品品牌延伸是指在已经形成的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地位的基础上,保留原有品牌自然、生态、人文的核心价值,将其运用到新的产品或服务上的一种活动。区域农产品品牌具有较强的品牌力,强相关性,低市场竞争度的优势,具备品牌延伸的基本条件。根据区域农产品品牌的特征,区域农产品品牌可以向加工产品、特色商店、旅游农业品牌方向延伸,但应注意保留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核心价值、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中国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速发展,东亚地区为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论文应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模型实证模拟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FTA)后的经济变化,研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后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亚各成员国之间具有经济互补性,合作前景广阔,建立自由贸易区将有力地改善东亚地区的社会福利,同时区域成员之间也具有贸易创造效应。(2)中国各个产业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应重点关注在矿产及资源类、纺织品、电子类及制造业等领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的区别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都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分区是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经济区划分是根据某些产业部门在某些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或对其有利的发展条件,将相关区域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研究的是经济部门。土地利用分区是经济区划分的基础,经济区的划分是对土地利用分区成果。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特区与开发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建立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在改革开放中有效地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9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一哄而上、遍地开发"的"开发区热",导致了经济开发区缺乏统一规划、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加剧。中国加入WTO后,如何认识开发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开发区由"政策优惠型"向"自主发展型"转变,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都是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为例,通过考察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涉外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比较分析表明2005年后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整体缩小态势,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靠基础设施和实物资本等有形资本投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因此,中原经济区应统筹协调、借力发展,提升"虹吸"辐射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对外水平,构建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18.
赣南脐橙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农产品之间的竟争归根结底是品牌之间的竟争,故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迫在眉睫。农产品区域品牌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西赣州素有"世界橙乡"之称,是全世界最大的脐橙主产区。本文就以江西赣南脐橙为例,详细阐述了赣南脐橙的现状及其所具有品牌特征,以SWOT为分析方法,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提出强化提升其区域品牌的策略,旨在提高赣南脐橙区域品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各行业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与创新中,林业产业在推动国家经济绿色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胡锦涛主席强调"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国有森工企业要重新确立符合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新战略,必须不断创新集团发展路径和管理方式。品牌战略体系的建设呼之欲出,并在国有森工集团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吉林森工集团为例,浅析品牌战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运用1999—2008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基于成本费用和生产规模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传导机制的存在性,并针对不同要素类型制造业和三大经济带制造业进行相应分析。研究表明:基于国家层面,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提高制造业效率,经由降低制造业平均成本和提高制造业生产规模来改善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中介作用并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中介效应和规模中介效应十分显著,满足效应传导机制假设;沿海三大经济带中,生产性服务业作用于制造业的成本中介效应和规模中介效应均存在,但除了珠三角的绝对规模中介效应为正外,其他中介效应均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