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我国四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以及八家主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业整体效率偏低,控股股东的性质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很明显;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金效率略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人力投入的效率以及金融创新效率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我国应继续加大对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力度,鼓励国有独资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购并与资源优化重组;鼓励效率高的非国有控股股份制银行扩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应注意精减机构,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严重的人员过多的现状;应当重视金融创新,引入更有效率的竞争机制,增加科研投入,招览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2.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但其只是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银行制度的第一步 ,如何处理改革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如在股份制改造中既要保证国有控股 ,保证我国的金融安全 ,又要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 ,如何进行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以及如何成功实现上市 ,等等 ,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命 《北方经贸》2004,(10):89-90
当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成“真正”的商业银行 ,而要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就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造。本文通过探讨银行改革问题解决的可行对策 ,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处置不良资产、扩大经营范围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4.
·中日韩三国银行不良资产膨胀有共同的重要原因,即强政府制度安排下特殊的政府和银行关系·股份制不是银行抵御行政干预的有效形式。日本主要银行早就实行了股份制。韩国的银行自1980年代以来,也一直实行股份制。但在强政府制度安排的作用下,不良资产仍然大量发生,导致了金融危机·限制外资进入银行业不是防范全融危机的有效手段。防范金融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和消除铜行不良资产膨胀的制度性原因·积极的外资战略是强政府经济国家在处理不良资产的同时,改革政府和银行关系并推动银行业改革的有效措施。而椎有从根本上玫变政府和银行的关系,才能在现有的不良资产得到处理的同时,防止斩的不良资产太量发生·有效的外资战略要有广度和深度。首先;外资在整个银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要大。此外。外资要以独资.合资、参股、控股、管理顾问筹多种形式全面参与一国的银行业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国有股权边界的海外实践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发达国家,多数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的商业银行大多数是私有产权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少数国家实行一定程度的国有化.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商业银行国有股权变更的银行数目统计数据、变更的国有股权份额数据以及国有股权份额的区间数据,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直面商业银行国有股权边界的变迁及其结果,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效力通常并不及于股东的全部权利,而只及于其中的财产性权利即自益权,出质人股东有强烈的市值管理动机维持其控制权,势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文章以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重述,并且随着控股股东质押比例的增加其财务重述概率加大;同时,融资约束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导致其财务重述的倾向性更高。研究结果为加强股权质押和财务重述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财经资讯     
摘自《经济日报》国资委规范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应当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其他非流通股股东和A股市场流通股股东意见基础上,研究制订符合上市公司及自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步进入尾声,并伴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强劲趋势,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现象:大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形成了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潮。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产权结构上国有独资的单一性,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但另一方面,引入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同时也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结构、监管体系等等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及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 ,国有银行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 ,但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否为国有银行转轨的终极目标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否有必要进行股份制改造 ?这是我们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借鉴国外经验入手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问题 ,并就股份制改造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最后提出了股份制改造的一些思路。一、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考察1 694年 ,英国在戴文希尔大厦内成立了英格兰银行 ,这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自 1 82 6年英国颁…  相似文献   

10.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不佳的情况,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方式上,金融管理层的改革思路为:先把国有独资银行转变为国有绝对控股型商业银行,然后筹划上市,逐步使它们成为社会公众型银行。且现已在改革进行中。本文提出了不赞成绝对控股思路的主要理由,认为必须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放开限制,并且在国有商业银行外部放手发展民营银行,为国有银行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对金融资产定价有重要作用。在Longstaff模型的基础上对“卖掉持有股票的权利”进行定价,可得出股票的流动性价格,进而得到非流通股的价格。通过分析可知非流通股的价格是禁售期的减函数,是流通股的增函数;股票的价格波动率越大,贷款利率与无风险利率的差越大,非流通股的价格是就越低;反之,非流通股的价格就越高。以我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数进行验证,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2.
洪旭莲 《商业研究》2002,(18):59-62
国有股减持是国有控股公司改革的难题。国有股减持方案选择的关键是国有股定价问题。从国有股减持目标、国有股内在价值和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以净资产减持国有股即是必要的又具有可行性 ,以其确保国家长远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国有股减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新 《财贸经济》2005,(9):68-71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可以分为公开市场和私下市场两种基本模式,现有的减持方案可以分别归入这两种模式,它们各有适用范围,都能在国有股减持中发挥作用.根据目前的政治、法律和经济条件,国有股减持应当以私下市场模式为主,适当进行公开市场模式试点.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B股问题越发凸显。相对于管理层长久观望的迟疑态度,B股自2012年起至今,掀起了包括B股转H股、B股转A股、B股回购和B股缩股等多方式自救,但仅仅依靠B股自我救赎,不可能完全解决B股出路问题。无论是决定彻底关闭B股市场或者将B股市场做大做强,必须伴随政策推动的改革创新,双管齐下才是根本性途径,B股的未来不在于放任自流,而是要敢于打破现状,确立清晰的发展方向,改革措施和自我救赎方式才能有的放矢,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胡川 《商业研究》2004,(24):57-58
由于我国转制的渐进性 ,在国有企业改制时 ,安排了大比例的非流通股 ,随着转制的推进 ,经济的发展 ,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表露出了局限性 ,针对已公布的法规政策 ,非流通股将向相关投资者转让 ,形成非流通股市场 ,运用供求理论考证了这些法规政策将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虹 《商业研究》2007,60(3):123-128
利用股票回购与每股收益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经济信号理论假设,随着美国公司股票回购的日益普遍,已经变得弱化或消失,股票回购的真正价值最终还是回归到股票价格与期望价值之间的经济利益。中国证卷市场上的股票回购开始于1992年,2005年成为市场新热点。在股权分置改革之时,股票回购将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新兴的金融工具。但要特别注意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完善股票回购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AH股溢价行为是我国交叉上市企业面对的普遍现象。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步入尾声,对AH股溢价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就步入视野。就过程而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改变了流通股比,进而影响AH股交叉上市溢价,本文通过实证检验非流通股比和限售股比与溢价关系来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溢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改前后非流通股比对溢价的影响方向发生了变化,而限售股比在长期内对溢价具有平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中学 《商业研究》2006,(13):174-177
现代股权定价理论对A股初始定价时存在缺陷,采用主成份回归法,确定影响A股初始定价的主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初始定价模型。根据模型,影响A股初始定价的因素从高到低分别为:成本因子、投资偏好因子、市况因子、业绩成长性因子,实证结果与传统股票定价理论并不吻合。  相似文献   

19.
In the literature, stock‐selling rules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liquidation of the security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n practice, this is feasible only when a relatively smaller number of shares of a stock is involved. Selling a large position in a market place normally depresses the market if sold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hich would result in poor filling prices. Comparing to the existing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this work has two distinct features. First, the underlying stock price is modeled using a geometric Brownian motion formulation with regime switching in which the jump rate depends on the selling intensity. A larger selling intensity makes the regime more likely to change from a higher return mode to a lower one or forces the return mode to stay in the lower one longer. Secondly, we consider the liquidation strategy for selling a large block of stock by selling much smaller number of shares ove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By using a fluid model, in which the number of shares is treated as fluid (continuous), we treat the selling rule problem where the corresponding liquidation is dictated by the rate of selling over time. Our objective is to maximize the expected overall return. Thus it may be formulated as a stochastic control problem with state constraints. Method viscosity solution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s governing the optimal reward function and the associated boundary conditions. Numerical examples are reported to illustrate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Snapchat’s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which provided shares with no voting rights, is a culmination of the growing trend of dual-class shares. It contradicts the precept of one-share, one-vote that is essential for corporate democracy. Snapchat’s action caused an uproar among influential investors. In January 2017, a coalition of the world’s biggest money managers, which together control more than $17 trillion in assets, demanded a total ban on dual-class shares. We reason that the increasing prominence of dual-class stock is explained by the confluence of three economic trends: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intangible investments, the rise of activist investors, and the decline of staggered boards and poison pills. A dual-class structure offers immunity against proxy contests initiated by short-term investors. It enables managers to ignore capital market pressures and to avoid myopic actions such as cut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hich hurt companies in the long term. Thus, a dual-class structure is optimal in certain scenarios. We put forth alternatives to dual-class structure that enable managers to maintain control while retaining focus on sustainable value cre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