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中美政府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模式、支持项目、支持标准、支持层次、税收优惠、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六个方面的运作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重点就构建运转高效、协调有力的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发展农业保险已经成为继取消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柴油补贴等重要财政支持计划之后,解决"三农"问题十分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之一。重庆自2007年正式启动农业保险,近10年来,重庆创新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从试点到全市铺开的农业保障政策呈现普惠性、制度化。本文重点分析了2014年-2016年重庆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外农业保险经验借鉴与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农业的发展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开展农业保险尤其是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全国试点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应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即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组织,建立"三级"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本文按投入、产出与环境变量三类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效率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总体效率比较高,但有九个省区的财政保费补贴效率需要改进。因此,建议从三个方面提升财政补贴效率:一是探索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二是扩大农业大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三是进一步提升中央对西部民族省份农业财政补贴比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政策性农业保险为确保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我国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的农业保险最初在1983年开始试办,其间经历过快速增长,也经历过市场萎缩。就目前来看,辽宁省的农业保险规模与农业规模极不相称,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稳定生产,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政府、经营主体、投保人三个层面对辽宁省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是有现实意义的,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对发展辽宁省的农业保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不可避免的市场风险。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农业保险立法缺位、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难以为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或是需求无法满足、缺乏政府有效的引导和扶持,这就需要财政资金给予扶持。构建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协调,建立巨灾风险专项基金,发挥财政对农业保险的监督与管理作用。特别是农业保险补贴是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有力工具,有利于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当前粮食生产的农业保险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了如何加强农业保险,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实现农业保险的良性发展,完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商业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发展较为缓慢,一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日本以及法国等国家才慢慢建立了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文章主要分析了农业保险国外经验及启示,并提出了完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林  夏俊 《财贸经济》2016,(7):50-63
财政扩张的利弊,一直是经济学界的讨论热点.现有的国内研究往往聚焦于对投资与消费等内生变量的讨论,而忽视了财政扩张对宏观模型外生参数——规模报酬参数的政策效应.同时,中国式财政政策很可能具有独特的传导路径——金融与保险、房地产及批发零售业等支柱型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为此,本文使用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对主要服务业的规模报酬参数进行测度.结果发现,金融与保险、房地产、批发零售业出现了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减现象,即规模不经济;而其他服务业则明显处于规模经济的状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表明,财政扩张与金融与保险、房地产、批发零售业乃至所有服务业的规模报酬递减,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此,财政扩张对服务业规模报酬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中国式财政政策与众不同,故而,从规模报酬及产业经济的维度审视中国式财政扩张的传导机制很有必要,可为今后的宏观调控提供崭新的分析思路与经验素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业保险的支持。本文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于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的农业保险,既要有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又要加强宣传和适度进行商业化运作,使农业保险有发展更多空间。  相似文献   

12.
李浩 《商场现代化》2008,(4):310-311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健全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业保险的概述及作用出发,分析我国当前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最后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立提出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情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开始使用农业保险来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健康的发展。文章通过简要论述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我国在使用农业保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重要作用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林青 《商业研究》2005,(6):141-144
顺应WTO新形势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已是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促使这一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是收入压力、交易效率、公共物品、环境变动四个因素。实施农民合作保险 ,农业巨灾保险与一般农业险业务分离 ,政策性保险业务商业化运作 ,财政保费补贴支持的政府参与商业保险的混合经营模式 ,是我国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较为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高冬雪 《商》2014,(5):181-182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已蓬勃发展且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农业巨灾风险保障领域至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依托,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制度变迁进行系统性分析,探索并总结了变迁历史和特点,提出了适合我国农业保险领域的巨灾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财政对其支持和保护。财政支农支出是政府增加农业投入,保护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注意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农业生产,使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支农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影响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各国政府均非常重视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下,研究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效率,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正向关系,认为我国应进一步增强农业的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相似文献   

18.
尚燕青 《商》2013,(13):193-193,189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农业保险模式的选择和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农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在详细介绍以河南省为试点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后,着重分析了这种农业保险模式存在的几方面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就优化河南省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提出了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数据(RCRE),实证分析农户参保决策、政府农险补贴强度等因素对农业产出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政府补贴模式下的农业保险,对农业收入的激励强度明显不足,对农业产出规模存在负向影响;而且农险参保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依农业种植结构存在典型差异,主要表现为对粮食产出的挤出效应。其原因在于农户家庭福利实现向务工集中,农户生产重心从粮食种植向非粮产业过度转移。这都使得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严重偏离了政策的预期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修正城乡产品定价扭曲,增加农户农业经营收入;同时加速探寻政府-保险公司的农险合作模式以提升农险赔付水平,强化农险的收入补偿能力,保证农业保险预期的制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卞骏超 《市场论坛》2006,(2):105-106,108
农业保险是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的主要途径,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辅助手段。文章就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以及促使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还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