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电子信息工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优化改善的作用,基于此种背景,因此,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电子信息重要性、电子信息在工业中的应用分析、电子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中必须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育、创新完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浅显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科技不断创新,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向现代化转变时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人力和财务各方面的科学管理,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促进我国企业长远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本篇文章首先对当前企业发展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立足实践分析当前企业发展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探讨企业未来发展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些细节,希望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自上世纪6、7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国家战略,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在新兴产业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据此,结合国内外电子信息发展经验与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面临的创新问题作简要探索。  相似文献   

4.
电子信息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到这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是电子信息创新支撑,是电子信息的主体,电子信息不断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不断更新,努力推动企业快速。作为我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近年,不断兴起网络技术以及智能技术,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提高,加强企业管理,由此电子信息产业应当不断的努力创新,先进的电子信息创新模式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企业科技创新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商》2015,(52)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多行业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电子信息科技应用于机电控制系统中,能够有效提升机电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改善机电控制系统的工作运行模式,推动机电控制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这里对电子信息科技应用于机电控制系统中的相关应用进行分析,对于促进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现状 金融危机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基地,每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贸易中,我国占30%以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电子产业发展的速度呈现放缓的态势,经济运行增速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出口增幅下滑。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都变得越来越广泛。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当前科技领域中的一个新兴产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当前信息产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进一步推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加重视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使用上.本文笔者结合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就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和节能环节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是中职学校向电子信息产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该专业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行业立足发展。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合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技能比赛、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在学生各个主要活动环节中对操作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属于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行业之一。国外电子信息成功的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强、本地创新网络初具规模、集群产业间良性互动、竞争优势集群化等特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东莞模式、长三角模式和天津模式为代表,具有各自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方式,具有巨大发展潜能。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宏观上的合理规划和政策支持,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与产学研运行现状、产学研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淮安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崔岩 《中国电子商务》2013,(13):155-15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对于电子技术信息人才的需求极其匮乏,因此,必须做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但是目前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合,不能满足当今电子信息制造类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实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当今社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对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从而促进了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对外贸易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方式,做好对外贸易、发展贸易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并担任重要职责,有利于巩固我国的大国地位。本文以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为例,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贸易地位,总结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现状,指出了电子信息产业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正如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一样,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必须转型,要从模仿国变成创新国,要坚守产品质量最优,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还要拓展贸易市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其发展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并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然而,该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是大而不强,尤其是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本上还属于“世界加工厂”。为了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本文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化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如何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化的效率及冀度,提当有建设性的政策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发展情况、进出口贸易情况、出口企业情况、出口贸易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从产业机构、区域分布、发展模式等方面总结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特征。提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品牌建设、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推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下,无锡市也加快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脚步。本文从生产、市场、技术创新构建我国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选取13个代表城市,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无锡市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无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电子信息创新的相关状况以及概念作了相关的论述,其次分析了我国的电子信息创新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剖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电子信息创新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非常明显。但是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相比,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是很落后的。主要问题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太多,主要市场份额都被跨国公司所占领。我们自己创新的东西很少,所...  相似文献   

19.
创新在产业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A-U模型认为在产业的不同成长阶段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侧重点不同,针对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成长创新情况及局限性,采用数值分析归纳排除不确定因素,与A-U模型进行拟合度研究得出,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呈现出同步演化的规律。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快自身角色的转换,根据市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电子信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在税收政策,专利制度、风险投资、科研开发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全面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谭冠晖 《市场论坛》2007,(10):29-31
文章从桂台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广西电子产业发展基础和桂台电子产业合作发展现状,展望了桂台电子产业合作发展前景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