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组织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者,信息传播是及时有效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环节.传统观念中,媒介是社会组织的舆论宣传工具,党和政府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公众无法得知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情况,迫切希望获取公共危机事件相关信息.因此,新闻媒体要正视公众的需求,正确认识媒体的作用,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危机事件不断进入中国社会,成为舆论热点之一,与此同时,我们的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应对这样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最近发生的青岛石油管道爆炸为例,探讨政府以及中石化面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阐述了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以下是我从中所获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鹤 《中国电子商务》2013,(24):261-261
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因为自然灾害或者社会运行机制失灵,从而导致的可能会危及公共安全以及公共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李长春同志提出了“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20字方针,要求主流媒体做好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新闻报道,主流媒体要以20字方针为指导,在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中积极承担责任,本文针对主流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希望能对社会媒体和大众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商》2015,(22)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矛盾日渐凸显,农村公共危机事件多发。在对其治理中基层政府信任是重要影响因素,信任增强能够提升基层政府在公共危机处理中行为的有效性。快速高效地处理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也是衡量基层政府信任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基层政府信任在农村公共危机中的基本特征和二者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基层政府如何在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中建立信任,并能形成基层政府信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共危机已由偶发转变为频发,而处于全球大环境中的我国.目前也处于公共危机高发期,这些事件无不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且事态演变迅速,给公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冲击,对整个社会的危机应急和处理能力形成了严峻的考验.而在这其中,传媒的角色至关重要,传媒作为及其效果直接并极大地影响公共危机的早期发现、中后期缓释和解决等方面.新闻媒体的"有作为"可以像镇定剂一样安抚受众,稳定民心,在危机中给民众以引导指示,发挥舆论预警功能.但新闻媒体"不作为"或"晚作为"使谣言风传,贻误了干预危机的最佳时机,致使危机扩大化.对社会造成本不该有的不良影响.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危机事件新闻往往能够凝聚公众注意力.团结民众.成功的新闻报道更能让受众认清形势,鼓舞斗志、唤起同情心、正义感,从而投身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使危险转化为机遇.本文从实际危机传播的具体案例出发,探讨危机传播中媒体如何维持社会平衡,如何维系社会的稳定,如何保证危机传播中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的平衡,如何协调政府与公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对危机的报道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社会公共危机中的媒体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李德平  王江伟 《商业时代》2008,(6):65-66,40
日益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需要政府进行危机管理,有效地做到信息公开对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信息公开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探讨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苏  向松林 《商》2013,(19):321-321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公共安全危机,其已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乃至社会稳定发展。本文以整体治理为视角,对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力图从整体性治理组织架构中的治理层级整合、治理功能整合、公私部门整合三要素来论述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构建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机制的新路径。以期为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治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也越来越感受到公共危机管理带来的巨大压力。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公民参与必然被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来。现阶段,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与过去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进步,但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公民参与为例,分析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新特点和不足,希望能为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公共事件一般都是突如其来,首次发生,无章可循.预防是企业危机管理的第一步,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有效的危机预防措施.危机发生后,要及时启动预案,冷静正确地应对危机.旅游经济自身的特性使之容易受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影响.应制定监测及预防策略;面对危机的处理策略;危机后的重振策略.同时,应做好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公关策略,以尽量降低其损害.  相似文献   

10.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应对危机事件,实质是对一个社会应对危机的综合考验,是政府执政水平高低的反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及时、有效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已成为政府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加强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并如何进行政府危机管理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现代商品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无法避免随时发生的危机的可能性。危机指会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等造成强大压力和负面影响的事件。企业危机按性质分类包括经营决策危机、形象危机、信誉危机、媒介危机、公共危机等。公共危机是指自然灾害、战争、经济危机等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的社会公共事件危机。如年初的SARS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影响销售的企业比重高达61.6%,501户国家重点企业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社会问题频繁发生的历史阶段,正确合理地处理随之而来的公共危机事件,成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宁波镇海Px事件为例,从政府与媒体的舆论导向为视角,来分析公共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舆情管理以及其中政府、媒体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日益频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者的外出旅游活动也随之产生变化,本文从旅游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入手,着重研究公共危机对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影响模型,并且从公共危机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提出了旅游者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风险动态演化成为公共危机的触发事件,它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复杂系统中多元利益主体互动、博弈的产物。本文以建构论危机观为指导,从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入手,试图在厘清多元利益主体间变动不居的关系基础上,植入群体性事件情境下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即CAS)分析。  相似文献   

15.
邹志阳 《消费导刊》2013,(12):69-69
本文首先概述了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公共事业单位面临的危机事件现状及应该肩负的责任,最后从构建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指挥系统以及救援团队等几个角度提出了公共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针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信息公开不完整和第三部门的参与缺失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完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公民与第三部门参与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型期中的中国政府面对的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政府需加强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特别是需要处理好处于潜伏期的公共危机,为此,政府在公共危机潜伏期应肩负如下职能:确认危机征兆、评估征兆、疏导风险并做好危机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商》2015,(3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公共危机的发生概率和频率呈现上升的状态,其带来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如何应对频发的公共危机,政府有着不可推卸地主导和调控责任,但在社会层面上,慈善组织对公共危机所起到作用也可见一斑,其中慈善组织形象塑造对于慈善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慈善组织的含意和特点,分析了我国慈善组织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视域下慈善组织形象塑造的策略,为我国慈善组织参与辅助性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俞晓兰 《中国市场》2012,(39):94-95,98
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媒体的舆论引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阐述媒体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如何正确、有效地作好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并对媒体在事件中如何提高舆论导向能力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洁 《商》2013,(9):145-145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及时有效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对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之一,对危机的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形象与权威,也会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认为危机不仅将改善原来的管理制度,而且为造就崭新的制度创造了良机,我们应当化挑战为机遇,以史为鉴,构建并逐步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