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全球化背景下,使世界形成一个整体,各国面临着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为维护国际秩序,国际法发挥着重要的约束性作用。所谓的国际法,是世界各国所共同制定和相互遵循的法律规则,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国际法具有一定的渊源内涵,并逐渐外延,对世界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有关人员有必要对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对国际法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论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的渊源,一直有争论。WTO一揽子协议是WTO法律渊源的根基,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至于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能否成为WTO法律渊源,一些学者主张纳入。笔者认为这将可能损害WTO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因此主张不宜纳入。另外,参照国际法的渊源,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均有可能成为WTO法律的渊源,但权威国际法学者的学说,是不能作为WTO法律的渊源的。  相似文献   

3.
纯粹法学的一元论、国际法主体的扩充及其进化的理论辨析。通过纯粹法学的研究视角,从国际法的渊源、国际社会结构、国际法的主客体以及国际法进化的表征等方面透视国际法的进化现象.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对比论证:国际法正在向国内法方向发展,当前的软法现象是其进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4.
包括国际公约在内的国际条约作为国际法的重要渊源,在全球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其中不少国际条约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税收问题。本文在区分3个层次的涉税国际法基础上,主要分析国际公约中的涉税问题,梳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站上公布的中国已经加入的国际公约中的涉税规定,进而结合国内相关法规的有关规定,初步分析当前中国在处理国际公约涉税问题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若干初步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划分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边界的主要标准之一。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经济管理关系,国际经济交易关系不是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只有调整前者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才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受到国际法约束的国际经济管理法才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形式意义上的刑法的渊源的概念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一国两制下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刑法的渊源,包括香港刑事判例制度、现行《澳门刑法典》等,以期对其刑法的渊源进行全面、细致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商》2015,(21)
个人在国际法上是否具有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法上的热点问题,而各国的国际法学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学说,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完全肯定说;部分肯定说和否定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学习,认为部分肯定说即认为个人属于国际法上的主体,但不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这一学说是符合目前的国际法发展趋势的。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个人在国际法上发挥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结合当今国际法的相关学说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结论:个人目前是国际法上的部分主体,并在将来会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法上的完全主体。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促进了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国际法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国际法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重国内法、轻国际法,国际法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国际法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为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要,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国际法教学,具体包括科学设置法学课程,提高国际法教学课时;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更新国际法的教学内容;创新国际法案例教学,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朱康榕 《消费导刊》2014,(10):220-221
国际法上对外交庇护这一原则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各国对外交庇护持有的观点存在差异,本文即是从外交庇护的实践现状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现存法律、条约,明确外交庇护的概念与性质,肯定其符合国际法准则的使用情况,并对其适用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后果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而就如何应对国际社会频发的外交庇护状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的主体问题是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离开了国际法的主体,就谈不上国际关系,国际法也无从谈起。国际法的主体包括许多内容,而其中最有争议的,莫过于对个人是否具有国际公法上的主体地位的问题。国际公法主体概念的界定,各国不同法学家对个人在国际公法上的主体地位的争论,都值得深思。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烈及科学技术进步,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交流更加频繁,伴随而来的国际关系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个人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关系中来,确认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成立了联合国,并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写进《联合国宪章》,使之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限制武力使用的重要国际法文件。但因受到强权政治等因素干扰,这一国际法准则不断受到挑战,并引起了学者对“国际法与武力使用”这一问题的辩论。《真理和强权——国际法与武力的使用》一书便是明证。通过分析美国对外动武行动与国际法规定是滞相符等事例,揭示未来国际社会应继续强化国际法在限制武力使用方面的监督作用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12.
《商》2015,(14)
对国际法是否有强制性的判断,在国内外仍有着不同的认识。国际法与国内法一样,都是法律。既然同为法律,那就具有法律的强制属性,都是必须遵守执行的。虽然二者的强制实施方法与途径有所不同,但法律本身强制力的属性是一样的。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新形势的各种利益纠纷也不断出现,因此,国际法也在日益完善,国际法强制性的有关内在因素也因此趋于完善,强制执行国际法的体系正在形成,使得国际法得到了更有效地遵守与执行。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金融起源于国际法促进有效减排的经济手段的应用。碳金融属于环境金融中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随着碳市场和碳信用的建立发展,国际法框架内外形成的碳交易都需要碳金融的支持和保障,而碳金融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在国际法框架内获得公平和效率。因此,对碳金融概念的辨析及其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面临问题的评析,将能推动碳金融在国际法规制下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曹雪瑞 《消费导刊》2014,(1):165-165
国际法的本质就是基于国家实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的规章制度。正确认识国际法的本质有利于我们认清国际法存在的内在机制。但是由于国际法的复杂性,学者还未对国际法的本质进行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5.
曹雪瑞 《消费导刊》2014,(2):165-165
国际法的本质就是基于国家实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的规章制度。正确认识国际法的本质有利于我们认清国际法存在的内在机制。但是由于国际法的复杂性,学者还未对国际法的本质进行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6.
《商》2016,(14)
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和中国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与经济强国的发展方向,促使中国必须向国际法大国迈进。虽然中国受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如今还不能称之为国际法大国,但是现今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改变的能力。本文就基于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国际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法与国际机制因存在广泛的议题交叉而面临体系化协调的问题,引发相应国际法与国际机制间的互动并为国际规则的体系化协调提供了可行性。通过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为气候与贸易国际法与国际机制的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当前,碳贸易、与贸易有关的减排措施以及气候友好型技术贸易问题凸显了气候与贸易国际法的议题交叉,急需国际法与国际机制间的体系化协调,我国应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化日益深化和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关系时主张既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反对一元论中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混为一谈,又要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国际法和国内法有机联系起来,反对二元论将国际法与国内法绝对对立。我国在管理国内事务和参与国际事务时要开拓眼界,内外兼顾,在制定和执行国际法和国内法时充分体现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在内政外交中尽量均能做到有法可依,处事有据,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和谐社会,践行依法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19.
易琪 《商场现代化》2006,(29):255-256
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造成损害后果的国家责任产生后,对传统国家责任的内容和范围有了相当大的扩展,已不能等同于国际不当行为所产生的责任。跨界环境损害造成的损害所引起的国家责任也被囊括在内,使得这种责任理论在环境法这个特殊的领域得到发展,本文旨在从国际法上对跨界环境损害引起的责任进行深入论述,从而明确各国在保护环境中的义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格局的改变,导致了国际法的制定形式较此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广泛参与,在赋予民主新含义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国际立法民主只是一种治理形式,作为工具,其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面性。只有建立在对民主这一充满弹性的概念辩证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不断通过强化国际法的民主来提高国际立法质量,从而在法律的正当性和科学性方面增强国际法的拘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