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西方货币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时滞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经济产业还是对物价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效应时滞 ,我国货币政策的价格时滞效应长于产业效应时滞 ,不同的货币供应量效应时滞不同等结论。  相似文献   

2.
谢晓明 《北方经贸》2012,(12):106-107
货币政策的价格时滞效应是货币政策实证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利用1998年至2011年的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对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CPI)和生产资料价格PPI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M1、M2的变化对CPI、PPI的影响均显著;M1的变化对CPI的时滞效应大致为3个月,对PPI的时滞效应大致为4个月;M2对CPI的时滞效应大致为3个月,对PPI的时滞效应大致为4个月。  相似文献   

3.
路伟 《商》2012,(19):106-107
货币政策时滞效应是影响一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重要因素。系统地研究币政策时滞问题,不但对理论界研究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对我国中央银行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货币政策有效的前提下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时滞理论发展以及现实意义。接着根据我国经济现状自身的特点对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状况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根据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贷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贷币政策效应的时滞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大约是半年到一年,决策者应当加强对时滞的认识,提高调节的水平,使经济周期的波幅缩小,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任培政  朱梦  韩骥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2):170-171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在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合理运用货币政策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这些短期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探讨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问题的重要性。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效应时滞进行实证分析,以求得出的结论对指导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中东 《商业研究》2005,(7):131-134
从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与质量效果和货币政策的时滞三个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货币政策已成为我国调控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密切关注货币数量特别是M2的变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和货币政策时滞等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以利于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光远  王义文 《商》2013,(16):141-142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扭曲下的货币政策差异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结果表明,从对目标的影响时期来看,无论是货币渠道还是信贷渠道,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政策发挥最大效果的时期均具有时滞性。从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角度来看,M1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持久性,而贷款的影响则较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的变动造成对相关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也不例外。国内开放式基金的波动受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由于时滞效应,短期的利率调整对开放式基金波动溢出无效,长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样对开放式基金市场产生的波动溢出效应存在时滞。这说明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同时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差,受短期因素影响明显、基金市场波动较激烈,需要进一步引导树立价值投资理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VAR模型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这两个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存在时滞,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及价格的调控作用有限,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陶思平 《商业时代》2012,(22):46-47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世界经济相继遭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频繁调整,这引发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本文选取相关数据,对2005年7月-2012年3月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我国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的时滞及政策协调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微观主体预期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以及脉冲响应函数,选用1985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存在显著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经济环境、金融机构发展程度和投资产出水平上的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CC-LM模型和我国相关月度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发现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均存在明显影响,且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只是弱化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我国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等。具体分析发现,我国近十年主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总体上可以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但对其他因素(如流动性、外汇占款过大等)来说,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效果减弱。另外,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机制中的时滞效应也使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及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者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比外部时滞短,而后者则更长。中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这一部分,本文主要讨论前者(中国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明显长于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是根据初始观察的经济现象作出的,内部时滞过长会贻误时机并可能出现政策失误,货币政策的逆向效应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情况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15.
田敏  高柳  马雷 《商业时代》2013,(4):51-52
本文使用2000-2009年月度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为:在我国,资产负债表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信贷紧缩时期,货币政策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对经济影响非常显著;而在信贷扩张时期,货币政策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对经济影响明显小于紧缩时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1999-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住宅供应结构的影响,发现货币政策对住宅细分市场供给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高档商品房供给的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明显的时滞性,普通商品房供给的货币政策效应有较强的时效性,经济适用房供给的货币政策效应相对较弱;相对于利率而言,货币供应量对住宅供应结构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住宅开发项目实行差别化货币政策,并配合有效的土地供应和差别化税率政策,是调整住宅供应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16家上市银行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动态面板模型检验银行如何对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做出反馈并调整其承担风险的程度.研究表明,基于我国银行体系银行风险主动化和个体风险系统化的发展趋势,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且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变化对信贷投放总量以及社会总产出也会造成影响.同时,风险定价效应、追逐利益效应、习惯效应、杠杆效应,作为我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重要作用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选取了2007-2022年有关的月度数据做实证分析,探究美联储加息产生的溢出效应从美国到中国的传导途径。实证结果显示:美联储加息产生的溢出效应主要由货币、汇率两个途径给我国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加息政策会降低我国三年期国债的利率,而且会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进而提高我国物价水平。上述途径中,汇率渠道对我国影响最为直接与显著。对此,本文提出应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控制贸易顺差,及时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以削弱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在金融领域内所采取的调节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但是经济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且货币政策的效应也不是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体现出货币政策的效果,即所谓的货币政策时滞。2008年金融危以来,中央银行适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货币政策的时滞问题影响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时滞是不断变化的并且难以预测,这给央行使用货币来调控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运用VAR模型对四大经济区的货币政策传导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效应存在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