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鉴了《改进田际会计准则》项目,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能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确认损益;另一方面对披露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  相似文献   

2.
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鉴了《改进国际会计准则》项目,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能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确认损益;另一方面对披露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一、<准则>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 <准则>设定了区分非货币资产交换采取不同会计核算的条件: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假如上述两条都能得到满足,那么非货币性交换资产方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可以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相似文献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区分为两类,即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不满足上述要求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前者简称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者简称按成本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两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会计处理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确认损益。根据会计准则判断只有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涉及到损益的确认,而损益的确认又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相关事宜,同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还涉及到流转税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区分为两类,即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不满足上述要求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前者简称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者简称按成本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两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会计处理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确认损益。根据会计准则判断只有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涉及到损益的确认.而损益的确认又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相关事宜,同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还涉及到流转税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时,换入资产有基于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计量模式。本文主要探讨换入资产基于换出资产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等价交换的认定及交换损益的确认问题;并由此对企业会计准则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倩 《商场现代化》2007,(22):389-390
本文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确认交换损益的两个必要条件,通过案例计算分析对换入资产成本、交换损益金额确认以及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准则提出了补充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原准则相比变化较大,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改变了以前单一采用账面价值计价的做法,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由于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制定的目的、依据的原则不同,导致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处理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与2001年版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以及判断标准等方面并无重大变化,变化之处主要在于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规定只有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能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仍按旧准则的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损益.2004年上市公司非货币性交易为340亿元,据此测算上市公司因执行新准则而增加的收益可达75亿元,施行新准则将会对于上市公司收益以及纳税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爱敏 《中国市场》2013,(18):93-94
本文介绍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以及两种不同会计处理:公允价值模式与账面价值模式,并针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最后,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两种不同的计量属性及计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实质 旧会计准则中分货币性资产交换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25%分水岭的意义在于交易涉及部分补价,收到补价的一方可按一定的比例确认交易损益,且损益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企业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以换出资产的经过补价调整后的账面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而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只有收到补价一方才对收到的补价中所含的收益进行确认。在会计实践的探索中,2006年新发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又作了进一步修订,其具体特点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实业实质是新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准则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否则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标准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本文按不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阐述了非货币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越来越普遍,因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业务处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企业应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规定过于简单,规定未述具体的内容及相应的处理,所以分别探讨了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5.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1999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填补了我国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处理上的一个空白,当时准则引入了“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这两个的概念,将非货币性交易具体划分为两类,即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并针对两类交易的各自特点,分别就交易中是否涉及补价作了明确规定。该准则出台后,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为此该准则又于2001年进行了修订, 为遏制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损益的情况,修改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改为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对于  相似文献   

16.
财 政部新发布从 2 0 0 0年 1月 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有几个需掌握的要点、重点和难点 :1 掌握两个判断 :一判是否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二判换出资产是否发生减值。2 掌握好两个重要的计算 :一要算好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二要准确确认交易损益。3 区分好两个价值 :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4 交换的资产分类 :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 ;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5 区分补价 :一要区分涉不涉及补价 ,二要区分是支付补价 ,还是收获补价。……为了帮助财会人员记忆和掌握要点 ,特赋诗一首 :…  相似文献   

17.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准则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名称,公允价值的运用,商业实质的新概念,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等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与革新。本文主要就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核算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小一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货币性资产在交易中仅起补价作用,按规定如果补价额超过交换资产公允价值的25%,仍视为货币性交易,只有补价等于或小于25%才视为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按其资产用途为等售资产与非货币性首次,包括商品、产成品、短期股票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遥债券投资等;后指待售资产以外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原材料、因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同类资产交换是指待售资产或非待售资产之间物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指南指出,在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如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应分别是否补价参照准则处理,本就此谈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以《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依据,本文对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换出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提出该业务类型中不应对换出存货按公允价值计量,应按其账面价值计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是否"公允",会不会再次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呢?笔者谈谈看法。一、非货币性交易与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