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使得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现象愈加明显。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首要问题。中国经济的外失衡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等,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运用大量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外失衡的状况,并提出了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调节经济外失衡的对策建议,如:促进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建立;切实扩大内需,培养长期的消费倾向;力促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等。  相似文献   

2.
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了中国经济长期自身存在的诸多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在中国积极应对此次危机的过程中,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并不是我们面临的全部问题,而如何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推进民生事业的发展才是此轮危机应对的应有之意。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所面临危机的根源及可能采用的政策空间体系,在区分危机应对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危机应对策略与应对阶段相契合的科学发展理念,力图理清中国当前宏观政策调控的基本思路,并对下一阶段的政策安排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两大内部失衡:一是过分倚重外贸和投资;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为实现平衡增长,需要全面的政策调整。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我国外贸政策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已经背离了纠正失衡的目标。实践证明,目前的外贸政策没能实现"保增长"的目标;也无助于缓解积重难返的产能过剩;环境可持续性才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因此我国外贸政策应当重新定位到服从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并要坚持政策的长期性、一致性、单一性。  相似文献   

4.
耿飞 《商》2013,(8):108-109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增长乏力,金融风险加大。我国为应对危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发通胀隐患。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金融与经济失衡的困境,一方面制造业等行业产能过剩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另一方面金融失衡导致了社会整个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这些都对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业风险的分析,得出了防范风险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5.
"调结构"与"稳增长"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金融危机后,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难题.为此,我国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通过制定和实行一系列有效的财政政策和措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欧绩危机的形成原因有:劳动力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结构性矛盾和失衡;制度性因素推动了长期高昂的财政赤字: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分散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的二元矛盾:欧元区无有效的救助机制及监督不力.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出口行业,通胀压力以及欧盟对华的贸易政策上.对比,我国应该以前车之鉴,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可以预见,危机的演变以及各国的应对将对全球金融、经济乃至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目前美国的金融风暴与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否存在某种相同之处呢?通过这两次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全球化形势下金融危机的应对与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中国财政政策具有一定特殊性。转型期中国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效应较弱,1998年以后财政政策体现出逆周期调节特点;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是非线性的。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转型的双重制约,转型期财政政策必然是在一个多目标、动态波动框架内权衡选择的结果。因此转型期财政政策必须推动体制转型的进程;必须推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体制转型和经济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因连年高速增长而积累了内需与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冲击使中国这几个失衡问题凸显出来,特别是投资与消费失衡问题突出起来.文章指出,强刺激投资实现的增长将进一步恶化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投资增速过快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贷款大量增加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大量的资金投放正在推高资产价格、催生资产泡沫,而且正在逐步形成通货膨胀压力,这也是中国经济的"隐忧"."十二五"起要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这些失衡问题.文章提出,中国经济需要及时进行转型,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型,也就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型,使经济真正走上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文章还提出了顺利推进经济转型的未来发展建议,一是适当放缓经济增速;二是致力于调结构,转交经济发展方式;三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0.
吕炜  王娟 《财贸经济》2011,(6):10-16,136
从中国的实践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似乎总与结构失衡加剧如影随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让人做出"由此及彼"的判断,认为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建设在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结构失衡,威胁着经济增长的长期性、持续性。基于中国实践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特有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内在的投资冲动,确实强化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但公共投资作为政策工具本身与结构转型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在控制财政分权等体制性因素的条件下,公共投资与经济总量的过快增长均对结构转型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速有利于结构转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政策调整损失函数的理论模型分析,认为负的需求冲击是构成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提,而缺乏货币政策协调的持续性扩张财政政策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本质原因。对2000Q1—2010Q1的"PIIGS"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5国独立财政政策和欧元区共同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是存在冲突的。希腊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均存在主权债务危机风险,因而成为首个爆发危机的国家。西班牙、意大利的短期调整虽暂时缓解了主权债务危机出现的可能,但不能解决发生危机的根本问题。而爱尔兰、葡萄牙只是短期内实施了过度的积极财政计划而造成了主权债务危机假象。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主要政策取向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在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的局面,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隐患,国民经济仍面临从局部过热向整体过热蔓延的危险。2005年宏观调控丝毫不能放松,但要改进调控方式,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总量调控上,注重运用货币政策,防止高通货膨胀爆发;在结构性调控上,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简称QE2)是美联储在国内经济提振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的背景下启动的。QE2或许能够使美国走出通缩的泥潭,也有可能催生资产泡沫,酝酿新的金融危机,但却无疑给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继续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全球热钱将更加泛滥,世界经济秩序将遭到破坏,各国外汇储备将进一步缩水等。对此,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加强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适时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扩大本币结算合作,积极应对QE2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贸经济》2011,(10):11-16,135
财政政策是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中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成效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运用财政政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发展、发展低碳城市等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具体深入地探讨了财政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财税政策重视短期矛盾调节而忽视长期稳定性,但鲜有研究论及财税政策不确定性问题,其中财税政策不确定性的衡量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在适应性学习预期的分析框架下,对市场主体不同政策学习模式进行甄别,发现我国市场主体倾向于采取重视近期经验的持续性学习策略组成财税政策预期,并且政策预期不能向理性预期收敛,证明我国存在财税政策不确定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指标来衡量我国财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结果显示,由于财税政策规则不具备动态稳定性以及由此导致预期模式的不稳定,我国财税政策不确定性呈现内生性和系统性特征。本文进一步通过财税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效应检验,发现其对生产、物价、出口等产生负面冲击,并且对生产导致符合经典理论的“超调”效应,在一定程度佐证了本文财税政策不确定性指标的一致性。最后,本文对治理财税政策不确定性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财政政策作用机制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依性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金全  梁冰 《财贸经济》2005,(10):36-40,79
财政政策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并在需求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定量描述和检验了我国财政政策工具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相依性,在结构VAR模型中刻画了财政政策的作用和反馈过程,并发现我国财政政策操作的相机选择性依赖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在目前我国进入新经济周期的态势下,应当及时调整财政政策的期限结构和政策工具,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作用,以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1998年以来财政体制与政策的宏观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吕炜 《财贸经济》2003,(3):29-34
目前对于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评价大都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相联系,缺乏与财政体制改革和经济转轨阶段性演进相联系的考察,而这两个被忽略的方面可能正好是影响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原因.本文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五年来财政体制与政策的基本关系,并提出下一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贾康  马晓玲 《财贸经济》2004,(10):52-59
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和配合中央近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对积极财政政策加以调整.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而且对于把握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中要适当调减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改进原来以长期建设国债为主的实施财政扩张性政策的工具组合,根据公共财政要求调整支出投向和重点.特别是应注重结合财政政策调整推进财政改革,完善税费制度,构建内需平稳增长机制,强化财政对结构优化的作用,并健全分税分级的公共财政体制,在长期建设国债规模缩小后,发展新的财政支出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40次重要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后常见的15种应对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评价.结果表明,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后,大规模政府干预、流动性支持(紧急贷款)、重新资本化、银行关闭和兼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5项措施,但大规模政府干预和流动性支持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财政成本,而重新资本化和兼并则分别伴随着危机持续时间的延长和产出损失的上升.一揽子担保计划虽有助于提高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但危机后的经济增长却相对较低.国有化措施不仅会产生较高的财政成本,通常还伴随着较高的产出损失.存款人承担损失和IMF援助这两种措施有助于缩短危机持续时间,但IMF援助通常伴随着较高的财政成本和危机期间较低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在股票市场开放条件下,股票市场的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在东道国投资的国际投资者来说,如果股票投资比债券投资更重要,那么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相对有效的观点难以成立。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国内利率下降,但利率下降会增加股票投资的预期收益,这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导致本币升值,因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浮动汇率体制有利于减缓外部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