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粮食贸易是市场参与各方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我国粮食生产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一般认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粮食进口将快速增加。但迄今为止,国内粮食市场并没有受到国际市场的严重影响,这一事实产生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税改革,但农村劳动力、灌溉、播种面积等准固定投入的粘滞性也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分四个部分从这一角度解释我国粮食市场供给稳定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大力发展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依靠低成本价格优势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但是,长期来看,依照“比较优势”形成的产业结构和贸易格局难以实现持续发展。我们应转变贸易增长模式,积极培育“竞争优势”,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加工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我国竞争力很弱的产品,而能够克服资金和技术制约,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产品几乎全部为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基本上是“以价取胜”,靠数量的增长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这种格局与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总趋势极不适应,并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兴贸,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使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转变为科技进步型,已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经济生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日制成品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以及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对日出口虽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已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并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竞争力指数在不断提高。同时。中日制造业贸易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正在逐渐上升。文章最后重点提出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我国对日制成品贸易结构改善的对策:积极推进比较优势动态升级,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虽然连续六年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同时钢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同钢铁强国相比,我国钢铁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由此造成了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本文选取四种竞争力比较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及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钢铁的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许统生  梁肖 《财贸经济》2016,(3):123-137
在测度中国与86个贸易伙伴2000-2013年双边贸易成本和加总贸易成本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中国垂直分工的实际,实证中国加总贸易成本对ISIC两位数分类制造业17个子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份额的影响,并做三种稳健性检验以消除内生性偏离.结果表明:加总贸易成本呈现下降态势,但仍高出10年前发达国家的1/3,对部分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不降反升;加总贸易成本是我国制造业产品“全球”和“局部”比较优势和出口份额的决定因素,对贸易成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这种影响出口的效应越大.因此,应考虑贸易成本密集度及“国内附加值率”的产品结构,降低贸易成本以促进国内附加值率高的产品的出口,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实质转变.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外贸易与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辉 《国际贸易问题》2006,288(12):103-107
通过对我国工业制品对外贸易的定量分析,本文发现我国主要专业化于低污染型产品的生产,在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并不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我国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属于净进口型贸易,因此我国不会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8.
韩剧的热播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学效应,对韩国经济和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但贸易结构不合理,大而不实、大而不强。韩国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贸易结构的改善带来以下启示:没有文化产业的振兴和输出,无形贸易规模难以有效扩大;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及时转型;危机意识是转型创新的动力来源之一;文化产品输出的关键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9.
我国产品内贸易决定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我国和29个主要贸易伙伴15年的产品内贸易面板数据时我国产品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规模经济、FDI和地理因素是我国产品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要素禀赋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服务业的开放提供了动力,为中国服务的出口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研究和发挥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发系列文章,研究和挖掘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中的比较优势和强项。本期文章重点集中于“中国服务贸易优势分析”、“中国旅游业:直面国际化竞争”、“中国护士走出去”、“中国海员——高素质的劳务输出队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经济学界就一国外贸发展应该遵循何种战略原则的问题,出现了比较优势原则论与竞争优势原则论之争。然而,研究表明,这两种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较大的缺陷。本文提出并论证了超越这一争论的综合优势原则论:在国际贸易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容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而遵循竞争优势原则则容易陷入赶超困境,只有遵循综合考虑外生比较优势、内生竞争优势和交易效率优势的综合优势原则,才能够使对外贸易和整体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再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涵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某种物品的产权在跨国转移中,发生于国际贸易过程,进而涉及生产和消费、经济和生态、今人和后人,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中,使用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生产成本;使用制度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交易成本;使用生态环境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环境成本;耗费"可持续性"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代际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发展表明,国际贸易的动因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本质是比较成本优势,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比较优势理论的"硬核"在于"比较之比较",其"外围保护带"则表现为对资源要素和成本外延的界定。为化解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困境,有必要拓展它的成本观,使其成为进步而非退化的研究纲领。因此,使用或耗费广义要素而形成的"全成本"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新古典贸易模型中的贸易所得的理论定义,对测算源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得的基本方法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进出口额的现值与贸易所得的估算值之间的格兰杰逻辑关系,对中国源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得进行了测算。本文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源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得的最大估算值约为GDP的5%。从比较的角度考察,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源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已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建立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战略应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其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国的比较优势。本文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纯出口比较优势指数NEPR,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进行了评估与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自中欧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过2004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对中新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了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证明中国与新加坡在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中新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得出结论。基于产业内分工、相似需求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内互补成为中新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相关指数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盟的未来取决于和中国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使用贸易强度指数、行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进行分析,以此说明中国与东盟之间经济的互补性和形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比较优势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进行国际贸易,获取经济利益,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核心理论,主流经济学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各国参与世界分工的理论基础。但是现实中一国在存在劳动力供给剩余的条件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却未取得经济的进步与增长,从而引发对该理论有效性的争论。本文试图在分析劳动供给剩余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对一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提出在劳动供给剩余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定的保护贸易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贸易利益的考量一直是学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国内资源成本法的思想出发,利用DRC近似量化中澳羊毛贸易利益的大小,考察贸易利益的大小变动与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情况的相关性,并对利用贸易条件方法对贸易利益的考量问题做出探讨,认为从贸易条件角度对贸易利益的衡量应结合国内资源成本的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