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新闻报道一向是以真实、客观的特点示人。在新闻报道活动中,记者能否把握好自身情感,对还原整个新闻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个人任何情感的介入都会对新闻报道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新闻的公正、客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受众的判断。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感性情感"和"理性报道"这看似相冲突的理念,则成为了本文要探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灾难新闻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2006年发生在红海的埃及客轮沉没事件,《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均及时进行了报道。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此事件报道的异同和原因,探讨不同文化对中美灾难新闻报道的影响,寻求一种在跨文化中受众认可和容易接受的灾难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3.
张云霞  徐恺俐  梁琦 《商》2013,(2):140+139-140,139
灾难事件与其他新闻事件具有不同之处,报道灾难新闻时需要将其新闻专业本身与伦理道德相互联系,传媒人需要理性、谨慎地对待灾难事件与生俱来的重大性与严肃性。本文对目前灾难新闻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着重从灾难新闻报道的要点入手,探讨灾难新闻报道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灾难新闻是指对那些给正常的社会系统造成危害的事件的报道,主要是关于天灾人祸的报道.由于其特殊的负面性、冲突性和震撼性,对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灾难报道中找准新闻视角,优化传播效果,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是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新闻观念的变化,受众本位意识的逐步增强,人文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有了一定的体现.但是,由于旧新闻观念的影响、对人文关怀的误解,人文关怀的缺失和错位现象比比皆是.本文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民情和事例,对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并探索更好地实施人文关怀的对策.将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全方位理念实践到灾难报道中去,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豫 《华商》2008,(15):94-94
在各种新闻事件中,灾难和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最能够引起广大公众的注意。这是因为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各种交通事故、水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和死亡、伤害等灾难新闻中包含着诸多的新闻价值的要素,往往这些事件的主体充满看反常性和冲突性。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发生了重大地震灾害,许多邻近省份也  相似文献   

6.
宋士方 《中国报业》2014,(12):31-32
突发灾难事件往往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前一段时间,“马航失联”事件成为我国诸多新闻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也成为众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角逐的一个着力点。纵观我国诸多媒体的“马航失联”事件报道,其表现差强人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解困新闻学”是美国学者大卫‘伯恩斯坦提出的新闻工作者应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真相的新闻报道理念。笔者试图在“解困新闻学”的视域下,寻求我国诸多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报道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以使我国媒体在今后此类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不会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白热化竞争的沙场中,行业报只有把先天优势转换成为深度报道上的"重磅武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深度报道的策划中,行业报要实现"前点"策划、"快点"策划和"厚点"策划,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或第二落点里,延伸新闻事件的价值,立足于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并把握好深度报道发表的时机,即可增强深度报道的可读性、实用性和引导性。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后真相"现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频繁出现,并引发诸多问题。在"后真相"事件中,媒体报道、受众理解与政府引导不协调,导致真相失焦、真相异化、信任危机等问题愈发严重,致使媒体失去公信力、受众丧失理性、政府失去引导力。因此,必须通过改变以应对"后真相"背景下的新闻乱象。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的偶然性、多发性是新闻节目的最大魅力之所在,而日常报道中,许多报道却陷入一些预设的"套子"中,记者采访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看待鲜活的新闻事件,形成一篇一篇的"套子新闻"。本文从新闻的偶然性这个角度,讨论如何突破预设的思维模式,真实、准确、生动地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10.
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对灾难的艺术展现,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但对广大受众来讲,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知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与麻木,因此要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为指针,传递与人类休戚相关的重大灾难信息,以达到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伦理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拆分事件"再一次清晰展示了新闻集团这个国际传媒巨头的话语霸权。在默多克积极配合下,《华尔街日报》等新闻集团下属媒体堪称完美地主导了全球舆论,包括中国媒体在内的无数传媒机构沦为默多克的"传声筒",这一事件也几乎演变为"新闻系"媒体的一场表演。默多克首要的一招是控制消息"阀门",即垄断新闻信息源头,从事实层面掌握主动。浏览中英文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对整个事件报道最早、滚动新闻最及时的是道琼斯新闻社;报道最完整、信息最详尽的则是《华尔街日报》,全球媒体引用最多的消息,也源自这两家。  相似文献   

12.
社会环境和新闻实践的变化,使"新闻客观性"再次受到冲击。受众开始近距离接近媒介,信息在不断地互动和交流中形成,记者无法再置身事外,"对话新闻"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对话新闻在符合受众新需求的同时,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意义,被人们屡次质疑的客观性是否会被"对话"彻底取代?本文试图从实际新闻操作的角度出发,论证"对话"不一定就要与"客观"相对立,专业媒体往往可以择优而用,内容上客观,形式上对话,从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找寻更合适的角色定位,树立自身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3.
项男 《中国报业》2012,(10):66-67
科技的革新使大众信息传播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媒体技术的空前发展为新闻语篇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新闻语篇的解读提出了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语篇经由"新闻发出者、新闻语篇、新闻语篇受众、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动态传播模式,探究了新闻语篇"发出者与受众"的双向阐释性,总结了"原始事件与事件形象"的阐释偏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手机新闻等自媒体越来越深入人心,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媒体、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如今的受众早已不再满足于原始的单一型线性交往和表达,网络中层出不穷的信息和其碎片式的传播方式使得受众迫切地希望参与到群体中来,以群体的意识来对热点事件进行围观讨论,以此参与到事件中去,形成网络围观行为。旨在研究传播于自媒体时代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受众的“围观”行为.分析“全民围观”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体育解说的"人文化"实际就是体育解说彰显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过程。体育解说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出现人文化的趋势带有必然性。人文化是体育解说中的重要特质,而对"人"的关怀是体育解说人文化的最直接内容,它要求解说应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基础上进行,要追求理性意识,并注意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受众正确看待比赛,正视现场的不和谐之声,注重将观众带入现场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有偿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反映的应是该事件最真实的一面.但新闻牵涉到了利益与金钱就会变质,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而新闻一旦失去了真实性就会使公众对其失去信心,整个媒体的影响力就会下降.新闻的"有偿"是一种"权"与"钱"的交易,是腐败行为,是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的大事.要禁止"有偿新闻",需要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与加强法治建设两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华惠娟 《中国市场》2011,(22):148-150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和世界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广电新闻现场直播编辑过程中需把握的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特征,提出编辑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符合受众视听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理念,加强编辑过程中的直播理念创新、报道风格创新和直播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客观性和真实性是媒体报道的基本特性.新闻发布人在采写稿件时应该遵守客观事实,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主观倾向.于报道来说,追求客观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并不等于真实性. 媒体报道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所记述的事件,从人物到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直至具体的细节,容不得半点虚假、捏造、夸大和歪曲,也要求体现报道的连续性,要完全披露真相是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追踪报道并在犯错时及时更正.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更是新闻媒体关注追逐的热点。新闻工作者对灾难新闻报道研究和探讨,是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全社会预防和完善灾难应对机制,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中国《中国日报》、英国《泰晤士报》分别是两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在本国乃至全世界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影响力,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中国日报》和《泰晤士报》两家媒体有关"7.23事故"的报道文本作为样本,分别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时效性以及高频词等方面对两家媒体"7.23事故"相关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外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有着不同的报道视角和报道方式。中国媒体的报道表现可圈可点,西方报道的平民视角也给中国报道带来不少启示,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聂乔 《中国报业》2015,(6):13-14
在当今这个资讯发达、信息爆炸、自媒体崛起的社会,新闻媒体对受众来说,其引导力和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记者在其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判断、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将对受众认知社会、感受事物起到耳濡目染的积极或消极作用。所以,新闻从业人员用何种角度挖掘新闻、从怎样的视觉报道事实,对大众的心理走势乃至社会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作用。近一个时期,"平民化"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党刊的热门话题。所谓的政务报道主要是指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及党政部门的活动形成的新闻报道,大体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及一般性会议、党政干部实地调研、考察、现场办公和会见、走访、慰问,以及各种动态的事务性工作等等。在各级主流媒体,政务报道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打,是各级党报新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逐渐成为各级党报的独特优势。本文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就政务报道的"平民化"表述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