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它的有效实行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加入国际气候变化阵营有着巨大影响。我国已在深圳等七省市试行了碳交易,"十三五"方案帮助我国从区域性碳交易体系向全国碳交易市场顺利过渡,并在2017年开启全国碳交易市场。列出了我国碳交易体系下的立法现状及立法问题,并根据问题一一提出对策,为我国碳交易体系的立法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尽早与国际碳交易制度相衔接。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直购行为下企业围绕碳排放权价格的讨价还价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我国现阶段基于项目交易的碳排放权成交价格较低的原因。研究发现,碳排放权市场建设落后和国内外企业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我国CDM排放权交易价格较低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升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之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阐述碳排放权交易的内涵以及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政府要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相关管理体制、加强金融创新,服务碳市场、设立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碳交易所、创新森林参与碳排放权市场的交易机制四方面重点建设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初步建成,但还很不完善,存在气体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缺失、碳排放源难于监测、政府监督管理碳排放力度不足、碳排放权交易定价不合理、产权法律界定不清、排污收费标准较低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完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建立严密灵活的碳排放权监管体制、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配置、界定碳排放权的权利属性、完善我国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及管理体制等措施来实现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CDM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谭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2):249-250
《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阐述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重点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措施,评述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6.
“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之义,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市场激励为导向碳排放权交易是双碳实现的重要政策手段,该政策能否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是否会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本文以中国2013年开始试点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考察该政策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成本倒逼、资金激励以及融资缓解三个渠道显著促进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对国有企业和高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高于私营企业和低创新能力企业。因此应继续完善和推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提升金融机构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权交易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基于影子价格模型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初始分配及其定价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影子价格模型,并采用上海的数据进行应用研究。分析认为,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应该采取有偿方式,影子价格模型可以为其初级市场定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把排污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参与国际贸易,成为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行之有效的途径。近几年,国际碳交易市场迅猛发展,甚至直接关系到新的世界基本规则的制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以何种姿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值得认真研究。基于资源影子价格模型,对国际市场上碳排放权交易的价格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权交易自《京都议定书》作为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以来,逐渐成为各国作为解决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而广泛采用的重要环境经济手段。文章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规则这一全球最为成功的碳交易法律制度为切入点,从碳排放权的法律性质确认、总量控制的法律原则设定、阶段性法律调整机制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强制效力等方面对碳排放交易机制的法律功能要素进行积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确立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原则,健全碳排放初始分配标准和方式,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容,建立违法交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体系等观点,从而为推动我国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规范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形势也日渐激烈。当前,以碳排放权为核心的碳交易影在国际市场中获得蓬勃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会计处理方式对碳排放权进行确认与处理,是我国作为参与主体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在碳排放事业的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在我国也将碳排放权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本文就主要针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控制的有效手段,而双向拍卖机制作为一种高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广泛应用于各种金融及其衍生市场中。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传统的单向拍卖模式效率较低,而双向拍卖机制的引入可有效提升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本文在全面回顾和分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及交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碳排放权双向拍卖机制,并阐述其交易规则及效率,以期对我国未来不断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与中国应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哥本哈根时代,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共识.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我国被迫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丧失碳交易定价话语权.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文章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并探讨了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雾霾天气的持续增多,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共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已经日趋成熟.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在介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兴起和发展现状,并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应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测量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价值估价方法、实施总量控制和初始合理分配相结合的配额机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期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定价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价格机制作为碳交易市场的核心机制,是影响碳交易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机制。在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框架下,本文分析了我国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碳排放权价格机制实施的设计方案,最后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价格调控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波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权交易将在我国未来的减排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剧烈波动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是现阶段面临的紧要问题。本文对我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的深圳、天津、北京等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针对其量少价差大的特点,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剖析了其原因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应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稳定机制,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兴娟 《商业会计》2011,(34):46-47
世界各国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都积极制定减排目标,国际市场上的碳排放权交易发展快速,如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等。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企业也面临着如何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会计核算的问题。针对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问题,目前会计学界的观点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外购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的了回顾了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研究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摒弃了以往行政手段干涉环境问题的某些弊端,是解决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渊源,对碳排放权交易的法经济学进行分析,提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设方针。  相似文献   

20.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众多方式中,碳排放权交易是一项重要的手段.但目前仍然有很多因素制约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碳信息披露在相关性以及标准化上仍存在较大的不完善性.所谓碳披露,即企业向公众公开企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管理碳排战略、关系到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与机遇等信息.目前国际上碳信息披露的一个可借鉴的成功模式是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本文将以CDP的实施现状为基础展开分析,对国际上碳信息披露的发展情况及存在不足进行阐述,进而探讨我国应如何通过构建完善的碳信息披露体系,促进碳排放交易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