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加工工艺对速冻毛豆中的毒死蜱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加工工艺对速冻毛豆中的毒死蜱残留都有不同程度的去除作用。热烫时间越长,毒死蜱残留量越低,98℃热烫180s后,残留下降43.7%;相同时间内,清水浸泡洗涤的去除率为47.0%,15%盐水浸泡洗涤的去除率为81.1%;固定浓度O3处理时间越长,毒死蜱残留量越低,相同时间内,浓度越高的O3处理,毒死蜱的去除率越高,经5mg/kgO3处理30min,去除率为40.3%;H2O2处理也具有与O3处理相同的作用,经3.0mL/LH2O2作用30min,去除率为57.3%。结果显示,适当延长加工工艺中的热烫时间,或采用盐水浸泡的生产工艺,或是采用O3或H2O2处理的生产工艺,均能有效降低速冻毛豆中毒死蜱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2.
建立同时测定玉米蛋白粉中高毒有机磷农药甲胺磷、甲拌磷、毒死蜱、甲基嘧啶磷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用中性氧化铝和活性炭作为净化剂,采用DB-1型毛细管色谱柱及FPD检测器检测,并对检测中的基质效应现象进行研究。利用阴性样品空白基质配置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不同农药在玉米蛋白粉中的基质效应程度不同,其中个别农药在基质中受到保护。本方法避免了保留时间漂移、检测结果假阳性和峰型拖尾的问题,结果表明,测定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线性范围均为0.1-0.5mg/L,相关系数为O.9974-0,9989,检出限为0.001-0.009mg/L,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0.20%.92.40%,相对标准偏差为0.70%.5.47%。  相似文献   

3.
《国际市场》2010,(7):63-63
巴西近日发出G/SPS/N/BRA/590/59等多项通报,分别对农化物甲霜灵(Metalaxy-M)及硫线磷(Cadusafos)制定残留限量法规。规定幼苗处理期甲霜灵的最高残留限量为0.01mg/kg;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味精中硫化钠含量的方法,重点考察了样品前处理条件。结果表明,硫离子在0.01-0.5ug/mL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方法的定量限为0.01mg/kg;在0.02—2mg/kg的添加水平下,样品的回收率在90%.1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7)在3.4%-9.9%之间。本方法适用于味精、增鲜味精、加盐味精中硫化钠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以正己烷为萃取溶剂.采用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固相材料分散净化技术,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测定罐头食品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BBP)、邻苯Z-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该方法在0.1~5.0μg/mL(DBP、BBP、DEHP、DNOP)、0.5~25.0μg/mL(DINP、DIDP)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O.995。对6种罐头食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在0.2~2.0mg/kg(DBP、BBP、DEHP、DNOP)、1.0~10.0mg/kg(DINP、DIDP)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80%~130%,相对标准偏差〈10%,方法检出限(S/N=10):DBP、BBP、DEHP、DNOP为0.01mg/kg,DINP、DIDP为1.0mg/kg。  相似文献   

6.
《化工科技市场》2009,32(2):65-65
历经近8a中试及工业性试验,2008年9月,10万t/a长链烷烃脱氢工业装置在抚顺石化公司开车成功,目前已连续运行90多天。近日抚顺石化公司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评议,考核期72d内DF-3催化剂比上一代DF-2催化剂日增产烷基苯3.35%,驱油用烷基苯8.38%,其寿命比DF-2延长14d,催化剂单耗由0.118kg/t下降到0.093kg/t,同比下降21.2%。专家组一致认为:催化剂工业批量生产稳定性、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并可同时测定食品级磷酸中铜、镍、铅、锰、镉、钛含量的方法。【方法】食品级磷酸样品直接稀释20倍后,用ICP—AES仪测定溶液中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强度,采用标准品加入法定量。【结果】本方法测定食品级磷酸中铜、镍、铅、镉、钛的测定低限为1mg/kg,锰的测定低限为0.1mg/kg。室间相对标准偏差RSD〈13%,各项回收率85%-112%。【结论】能够满足出入境检验检疫实验室以及企业产品质量把关对食品磷酸中多种金属含量的一次性测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残留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增塑剂残留,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SE)和GC/MS联用技术分析5种PAEs(DMP,DEP,DBP,BBP,DEHP),结果表明加速溶剂萃取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PAEs的提取,最佳温度条件为120℃,最佳循环次数为3次。方法检出限达到0.1mg/kg.回收率达到95.5%-99.8%;并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农药残留分析高灵敏度和快速性的趋势与要求,本方法选取农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苹果、梨、木耳、黄瓜、土豆、菠菜、西红柿作为基质,用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中的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类等143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检出限LOD为0.002 mg/kg,定量限LOQ为0.005 mg/kg;各农药标准溶液在0.005 mg/L0.1 mg/L范围内与响应值(定量离子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采用各基质进行了3个添加水平10平行的回收率试验,回收率为81.4%103.9%,RSD≤10.4%。本方法快速简便、经济高效,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日常检测和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染发剂中3种二氨基酚类物质含量的方法。样品经0.1%甲酸水溶液提取,正己烷净化后,用ZORBAXEclipsePlusC8色谱柱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乙腈和0.2%庚烷磺酸钠水溶液,梯度洗脱。分离后采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在优化实验条件下,3种化合物的线性范围为0.2—10.0m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3种二氨基酚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1mg/L,定量下限为0.2mg/L,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6.0%-109.8%,相对标准偏差均不高于7.9%。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高效,适用于染发剂中3种二氨基酚类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毒死蜱是美国陶氏公司首先开发成功的产品,是一种高效、安全和广谱的含氮杂环类杀虫杀螨剂,对害虫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对人畜毒性相对较低,杀虫谱广,防效优良。作为防治农业害虫的重要农药之一,毒死蜱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已经将毒死蜱列为取代高毒农药的重要品种,并将其推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专用杀虫杀螨剂。介绍了目前国内毒死蜱的生产现状、技术进展,阐述了毒死蜱的产品竞争优势,对其存在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国内毒死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无填料喷雾冷却塔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无填料喷雾冷却塔的研究与应用的现状,阐明了无填料喷雾冷却塔的优势。根据风机的驱动方式对无填料喷雾冷却塔进行了分类。针对其理论研究与应用范围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在制冷空调领域开发与使用小型无填料喷雾冷却塔,以达到提高冷却效率和降低噪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维持磷化氢的有效熏蒸浓度和有效熏蒸时间是磷化氢熏蒸技术成功防治储粮害虫的决定性因素。实践中,由于储粮维护结构的气密性较差,仓房气密性的压力半衰期往往无法达到熏蒸仓的标准,给储粮害虫的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本研究采用补充施药技术,当磷化氢浓度降至250 m L/m3时开始补药,延长熏蒸时间至40 d以上,采用整仓环流熏蒸的方式,在储有小麦的高大平房仓进行储粮害虫的磷化氢熏蒸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补充施药至少可维持磷化氢浓度在200 m L/m3以上可达35 d,在250 m L/m3以上可达25 d;熏蒸22 d后,可全部杀死仓内的赤拟谷盗和锈赤扁谷盗。表明通过补充施药进而延长有效熏蒸时间是保障磷化氢熏蒸成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层的种类及其在管道中的应用情况,针对各种防腐层在管道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防腐涂料,该涂料综合性能好、适应性强,可喷涂、涂刷、浇注一次成膜,形成的覆盖层可以从弹性到刚性体,具有优良的防腐性和抗机械损伤性能。  相似文献   

15.
冷却塔是工业有效的换热设备,其中应用最广的为填料塔。我们采用广角喷嘴制成的喷雾冷却装置应用于冷却塔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这种新型冷却塔的一些优点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16.
在仓房屋面喷涂菲柯特防水隔热涂料后,在夏季,对仓温、表层粮温和全仓平均粮温进行检测记录,同时记录气温。试验结果表明,在仓房屋面喷涂菲柯特防水隔热涂料可以有效控制仓温和粮温随气温上升的速度和上升幅度,是一种低成本的控温储粮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一种抗粘涂料。热喷涂之前将其涂刷在工件非喷涂的部位,喷涂结束后,涂料及其上的沉积层很容易去除,该区域与喷涂区有整齐的界面。  相似文献   

18.
The increase in global trade has prompted the need for managers to control the impact of negative country of origin (COO) effects on consumers' product evaluations. Yet, extant research in the area is limited and findings are mixed. This study empirically tests whether theories from the social stereotype change literature, known as subtyping and conversion theories, are effective in diluting consumers' negative country-oforigin stereotypes. Additionally, it examines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under which dilution may take place.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tilizing mall intercept methodolog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onversion theory is an effective COO stereotype change agent. The results imply that international marketers may be able to reduce negative country-oforigin beliefs merely through exposing their consumers, under particular conditions, to disconfirming product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