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红波 《中国海关》2009,(10):58-59
跨境贸易中以人民币进行结算,预示着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从计价货币提升为结算货币,这将有利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货币功能,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汇率改革开启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萌芽和发展,现阶段中国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影响力的提升等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但由于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失衡以及"霸权货币"的抵制,使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不少困难。我们应完善和推广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本土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回流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同推进渐进式的资本项目开放与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进一步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以东亚货币合作为基础,推进国际货币合作。  相似文献   

3.
《商》2015,(37)
货币互换作为央行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手段已经为我国和国外主要央行所实践,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国际货币流动性、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我国中央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初衷是应对金融危机,但伴随国际上"去美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货币互换合作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推进人民币在境外贸易、投资和储备功能的发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计价货币可以是出口国货币或者进口国的货币,也可以是第三国的货币,以何种货币来进行商品计价,无论对进口国,还是出口国的经济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试行用人民币计价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出口收汇进行保值,避免外币贬值造成的外汇损失。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国际进出口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的影响和因素,从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和市场地位方面探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肖潇 《中国物价》2014,(3):29-31,35
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突破口,渐进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一直是学界和业界的共识。本文将探讨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厘清如何以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为抓手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民国际贸易结算的范围和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是人民币向贸易结算货币、进而向投资标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迈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赵雪情 《中国物价》2014,(6):30-32,35
通过系统梳理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本文研究贸易格局变迁对计价货币选择的影响,分析当前贸易格局为人民币跨境贸易使用带来的新机遇,并通过情景分析量化估计六大经济体对华贸易提升人民币国际份额的潜在空间,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2015,(9)
今年是人民币是否能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关键性的一年,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对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利弊,提出了应对弊端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多边贸易和国际货币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对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按三个发展阶段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及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可能性。认为,当前美元仍应是我国对外贸易首选结算货币,但我国应积极扩大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计价结算,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人民币在远洋贸易中计价结算,以降低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7月6日完成后,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已经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入实质运作阶段。中国银行凭借其在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领域的传统优势和深厚的积淀,参与并配合有关监管部门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研究和实施方案设计工作较早,不仅在首单上拔得头筹,也在接下来的试点工作中积极地开展业务,并积累了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10.
李珊珊 《商》2013,(17):168-168
人民币的区域化流通与进一步的国际化是我国的长期目标,当前,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虽然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进展较为缓慢,但是其仍在有效的推进中。目前,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调整与优化,这包括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重要方面之外就是人民币在贸易中的广泛应用与计价,即推动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的过程,最终以达到人民币作为债卷的计价货币,为实现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创造条件,最终是人民币成为亚洲的关键性货币。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致使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之中。文章通过系统梳理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研究贸易格局变迁对计价货币选择的影响,提出当前贸易格局为人民币跨境贸易使用带来的新机遇,并通过情景分析量化估计六大经济体对华贸易提升人民币国际份额的潜在空间,最后提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篮子也被披上许多神奇的色彩,但货币篮子究竟是怎么回事.教科书和很多经典文献都没有货币篮子的详细介绍。据说日本人对货币篮子很有研究,他们经常呼吁亚洲国家放弃钉住美元,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或加大日元在货币篮子上中权重,其做法自然存在着利益的博弈。与日本人相比,欧洲人不仅是货币篮子的最早使用者.而且还是货币篮子研究领域的最早开拓者。比如欧元的前身就是货币篮子.当然现在已经成功过渡到单一货币欧元。因此,针对篮子货币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人民币钉住或参考货币篮子的实践作一些经济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银行3月18日与苏里南中央银行签署了1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3年期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约定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货币互换能有效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维护区域金融稳定。近年来中国不断借助双边货币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双边货币互换也对提高人民币的使用频率、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提高人民币流动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建立了一个测算外汇官方储备的混合面板模型,运用1980~2011年数据估算了特别提款权新标准实施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并采用近10年的出口和资本流动金额预测了未来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份额。结果表明:特别提款权定值货币的新标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有望在2030年成为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26.81%,与美元和欧元不相上下。最后文章从特别提款权发行和我国扩大开放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全球石油进口量最多的国家,但在石油价格决定上缺乏话语权。当前石油计价货币多元化开始显现,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人民币在石油贸易中作为计价结算交易开始展露头角,我国曾三次建立石油期货市场,这都为我国建立人民币计价石油期货市场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国际生产中心与国际货币体系相一致是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世界经济失衡是国际生产中心转移于货币体系错配的结果。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使用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仍然是美元,货币体系错配导致中国承担了美元外汇占款带来的巨大成本。对此,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改革国内金融市场、分"三步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等,逐步摆脱美元危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组成之一,人民币正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传统以美元为主的国际交易和支付体系,人民币愈发受到重视,其汇率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从贸易、投资和金融治理等多个途径发生。外贸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也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汇率波动对外贸总体影响有限历史上,人民币汇率确实为中国快速成长为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由钉住单一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选用人民币汇率的日度数据对隐含的汇率权重进行了估计。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人民币汇率货币篮子中美元具有很高的权重,表明在汇改后虽然人民币汇率在观测期内波动很大,但是人民币汇率在每日基础上保持对美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我国加入WTO,每年贸易额稳步增长,同时,汇率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似乎已经走出了危机的泥潭,要求人民币升值又成为西方社会责难我国的主要话题。本文认为,一揽子货币的构成应该以我国的贸易结构为基础,同时进入一揽子货币的外国货币应该以其所在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为基础。外国货币币值的调整通过其权数反映到人民币币值的变化上,这样才能保证人民币不会因为一种货币的大幅变动而产生剧烈震荡,从而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钟俊亮 《商业科技》2009,(10):371-372
人民币汇率由钉住单一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选用人民币汇率的日度数据对隐含的汇率权重进行了估计。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人民币汇率货币篮子中美元具有很高的权重,表明在汇改后虽然人民币汇率在观测期内波动很大,但是人民币汇率在每日基础上保持对美元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