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营造我国农村消费和谐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许红莲 《消费经济》2007,23(2):28-30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居民消费环境的改善,必将成为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志。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失谐,其具体表现在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环境不佳、市场环境令人担忧等方面。论文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环境所面临的失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营造农村和谐消费环境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从投资拉动型发展方式向内需拉动型发展方式转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在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受消费力因素、分配因素与供给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缓慢,这突出表现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升级缓慢、消费结构升级缓慢、消费环境优化升级缓慢、消费主体智能化升级缓慢等四个方面.为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统筹城乡发展,合理调节分配关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优化农村消费供给条件;树立科学消费观,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消费也远远滞后于城镇居民,消费观念也比较落后.本文针对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逐步优化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愈 《消费经济》2007,23(2):38-42
“三农”问题是“十一五”时期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发展农村现代物流是其中关键一环。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增长速度放缓,农村消费品市场数目呈负增长态势,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症结所在。为破解我国当前农村消费低迷难题,需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现代物流建设,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邓敏 《消费经济》2012,(3):69-72
我国农村文化消费的潜力和市场巨大。重视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消费,对于更好地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精神需求、丰富农村居民精神世界、增强农村居民精神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消费,要增收减负、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要革新鼎故、转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力度;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优化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需要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不仅是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需要,也是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质量,必须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因为不论是从农村市场环境来看,还是从农村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来看,都存在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质量提高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消费群体,拉动内需特别是消费将成为当前和今后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本文以沧州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为研究对象,立足沧州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现状,对沧州农村消费潜力和消费需求空间进行挖掘,同时对农村消费需求的障碍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作用,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有助于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当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仍然存在着市场分布散乱、管理体制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流通环境较差等弊端。通过打造"农产品进城"和"城市商品下乡"的农村双向流通渠道,可以解决农村居民"买难卖难"的窘境,能够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政府应加强农村商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发展农村连锁经营业,完善售后服务,以加快构建农村双向流通体系,促进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9.
朱琛 《消费经济》2007,23(2):31-33
农村消费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7.45亿人口在农村,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和谐必然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论述了实现我国农村消费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在分析当前影响农村消费和谐的一些因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实现农村消费和谐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是实现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提升农村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提升农村消费能力的有力保障。本文着重从如何增加农村居民非农业收入以及如何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娟 《价格与市场》2002,(11):22-23
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国内消费需求回升的重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2 0世纪 80年代基本在35%上下波动 ,90年代以后 ,降到了2 0 %左右 ,1998年的贡献率仅为9.9%。据国家统计局测算 ,我国农村居民每实现 10 0 0亿元最终消费 ,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 2 356亿元的消费需求。由此看来 ,农村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和较低的消费水平 ,决定了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 ,我们应将增加农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笔…  相似文献   

12.
王伟婉 《中国市场》2009,(41):60-62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偏低且不稳定,消费环境差,消费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为此,必须采取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消费者教育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当前出口增长受限的情况下,通过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来拉动内需无疑是根本途径。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而难点也在农村。如何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许进杰 《消费经济》2007,23(4):11-13,17
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作为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它的营销行为和策略直接影响到安全、和谐的农村消费环境的营造和构建。面对当前我国农村市场消费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营销行为和策略的优化对于营造安全、和谐的农村消费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如何优化企业行为和策略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章对我国农村消费变化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和分析,做出了新的概括和判断。从诸多方面研究了农村的消费能力、消费条件、消费环境、消费信心和消费习俗,深入分析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指出了制约农村扩大消费的七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农村消费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政府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努力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村居民改变消费观念、建立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7.
王婷婷  姚欢 《商》2014,(36):69-69
通过处理2001—2010全国31个省市的农村消费、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数据,分析当前我国东、中、西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截取三个时点,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分析表明,短期内农村社会保障总体上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最终得出结论:要启动农村消费,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的内需才能真正,持久的得以扩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发展中的缺位,如对农业财政投入比重过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的缺失、农村市场建设与监管不足,阻碍了农村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因此,当前要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有效扩大内需,必须完善政府在农村的相关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9.
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而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拉动农村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具有可行性。城镇化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引发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有利于培育创业者和新型农民。而城镇化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就业问题,以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为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王炳 《消费经济》2012,(1):29-32
本文基于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考察,从形成消费需求的收入、预期和消费环境三方面因素,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