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经济收敛分析方法,以1990—2012年中国30个省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378个县为基础,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展开讨论。运用MorangI、LM—Error、LM—Lag及稳健LM—Error、稳 健LM—Lag检验分别探讨中国省、市、县级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及其表现形式。计量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绝对母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利用收敛σ、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理论检验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总体而言,1978-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β收敛但不存在σ收敛,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各地区发展基础的不同.最后,本文对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考察企业异地进入行为的区域创新空间收敛效应及创新要素流入的中介效应机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构建模型提出研究假说;然后,设置空间收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数据做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异地进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空间收敛且表现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同时存在,研发人员流入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而研发资本流入未产生中介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完善企业发展政策和创新政策时应重视异地进入企业的知识溢出和研发要素流入的创新收敛效应,充分利用邻近区域的创新溢出吸引研发人员流入,以促进区域创新的持续收敛,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本文使用校准后的城市卫星灯光数据,从空间收敛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考虑空间互动关系的前提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总体上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的估计结果都支持了这一结论.基于空间溢出的学习效应、分享效应、竞争效应等是不同城市实现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过去的20年中,城市群收敛并不是中国俱乐部收敛的普遍现象,俱乐部收敛仅出现在相对富裕的城市群内.但高铁开通后,大多城市群的表现发生了逆转,经济增长基本呈现出收敛的趋势.本文的研究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视角评估了中国城市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对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及高铁在中国经济的作用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6—2010年中国区域运输发展的差异,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论表明,我国区域运输业发展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和东部地区区域内部差异。根据收敛性分析得出中国区域运输业发展趋于β收敛,但收敛趋势不明显;东部地区内部运输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态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经济收敛理论的基础上,对安徽省1991-2011年区域经济的收敛性进行β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该阶段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是引入工业化、市场化和地区虚拟变量后,该省呈现β条件收敛。另外,该地区在被分为三大区域后,除了皖中以外,皖南和皖北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俱乐部收敛。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缩小省域经济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1993—2013年的人均GRP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西部12省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即存在整体上的空间依赖性,又存在局部省区间的集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较好的分析了西部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得出了西部地区经济存在β收敛,各省区即受到自身初始经济水平的制约,也受到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即各省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申毅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3,(20)
中国经济实现了整体的快速发展,但各地区间的发展并不平衡。本文利用新经济增长理论,通过附加人力资本的Solow模型变换得到的收敛回归方程,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东、中、西的横向比较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了省际间存在条件β收敛,且各地区收敛速度存在差异,但收敛存在阶段性,对收敛性有影响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金融相关比率为衡量指标,运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对江苏省63个县市和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1999-2009年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1999-2007年间金融发展呈现出β绝对收敛的特征,2007-2009年略有发散特征。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不具有俱乐部收敛性,而且苏中地区各市县金融发展的差距最大,苏南次之,苏北最小。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成果共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众多文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但对区域差异敛散特征及其变化速度的认识存在分歧。据人均GDP流量指标检验收敛性的传统方法,难以揭示资本积累与跨区流动的长期影响,需要由国民财富存量视角给出重要扩展与补充。研究发现:落后省区人均财富增速更快(存在β收敛),但无力遏止省际绝对差异持续拉大(不存在σ收敛);物质资本投资因高度市场化可迅速调整,人力资本流动对收益率差异有充分反映,推动Y/K与Y/H实现区域均衡(兼具β与σ收敛)。为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应注重对国民财富各类资本的“投资组合管理”,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以改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收敛性理论为基础,运用Sala—I—Martin的经典计量模型分析了1990-2005年湖北省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变化及其与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内部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β收敛现象,并且这种收敛趋势与时外开放程度、地方财政支持、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国际贸易问题》2015,(5)
本文从出口技术附加值视角,利用PRODY指数和EXPY指数,测算和分析了世界及样本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附加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技术结构是否存在收敛趋势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世界及样本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附加值总体上均不断增长,主要样本发达国家农产品整体出口技术附加值大多显著高于主要样本发展中国家;世界各类别农产品出口技术附加值是否存在绝对σ收敛不明确;全部样本国家和样本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均存在绝对σ收敛,样本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存在绝对σ发散;世界各类别农产品及全部样本国家、样本发达国家和样本发展中国家农产品整体的出口技术附加值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样本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的绝对β收敛速度和条件β收敛速度均明显快于样本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构建了1987-2011年中国省际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研究了贸易开放对中国省际及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及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在控制空间效应后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省际及区域经济的增长。但是东中西部贸易开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畜禽产品的主销区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应用协整检验对蛋鸡、鸡肉、猪肉、牛肉和羊肉五种价格的月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五种产品市场两两间的市场整合和价格传导关系。结果表明:五种畜禽产品市场两两间存在整合关系;产品间的消费替代性在长期表现很强,生产成本在长期的推动作用受到一定扭曲;疫病、政策和产业发展等非常规因素对畜禽产品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运用2002—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面板数据考察区域创新的空间相关性,建立简化的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使用空间计量的分析方法初步对区域创新投入一产出的空间相关关系进行探索。发现创新投入与产出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对税收竞争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机制分析基础上,利用中国2010-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进行SYS-GMM估计,结果表明:税收竞争与区域创新绩效间存在倒U形关系,分区域却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区位特征,表明西部地区具有更大的减税降费空间;适度税收竞争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提高区域创新绩效,但创新资本与人才流动的中介机制发挥存在地区依赖性——东部创新人才流动作用更强,中西部创新资本流动效果更明显.从空间效应看,创新资本与人才在不同区域的空间效应基本一致,总体上创新资本流动的空间外部性尚未显现,但创新人才流动则能抑制税收竞争的空间负外部性,通过"邻近互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0.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目前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的宏观经济战略。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框架,以2005-2016年期间省级面板数据为考察样本,对政府支持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与区域创新效率负相关,即资本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政府支持与区域创新效率正相关,即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本文研究结论为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