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考察企业异地进入行为的区域创新空间收敛效应及创新要素流入的中介效应机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构建模型提出研究假说;然后,设置空间收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数据做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异地进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空间收敛且表现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同时存在,研发人员流入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而研发资本流入未产生中介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完善企业发展政策和创新政策时应重视异地进入企业的知识溢出和研发要素流入的创新收敛效应,充分利用邻近区域的创新溢出吸引研发人员流入,以促进区域创新的持续收敛,进而形成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本文使用校准后的城市卫星灯光数据,从空间收敛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考虑空间互动关系的前提下,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总体上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的估计结果都支持了这一结论.基于空间溢出的学习效应、分享效应、竞争效应等是不同城市实现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过去的20年中,城市群收敛并不是中国俱乐部收敛的普遍现象,俱乐部收敛仅出现在相对富裕的城市群内.但高铁开通后,大多城市群的表现发生了逆转,经济增长基本呈现出收敛的趋势.本文的研究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视角评估了中国城市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对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以及高铁在中国经济的作用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商品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各国之间的产业协调合作在逐步深入,国内价值链攀升的问题也逐步深入到全球的生产网络分工当中。本文通过海关数据测算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嵌入程度,在全球贸易分工的格局下分析价值链嵌入对地区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梳理两者之间的影响机理与路径。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价值链嵌入对区域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促进作用,市场整合程度交互项表明市场整合与价值链嵌入存在互补的作用。政策建议地方注重培育优质产业链,加强智能制造业发展,关注传统行业的转型改革与新兴行业的技术突破并重,让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化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加速国内产业往高附加值领域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空间经济计量学经济收敛分析方法,以1990—2012年中国30个省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378个县为基础,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展开讨论。运用MorangI、LM—Error、LM—Lag及稳健LM—Error、稳 健LM—Lag检验分别探讨中国省、市、县级经济的空间相关性及其表现形式。计量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绝对母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7,(24)
价值链提升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价值链提升过程中需要区域市场整合以及金融支持的大力支撑。研究和分析区域市场整合和金融支持是价值链提升、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发展和价值链提升中金融支持及市场整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本文围绕基于价值链提升的区域市场整合和金融支持,分析了在价值链提升过程中区域市场整合和金融支持的作用机理,并对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辽宁省的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内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试图从目标市场的定位、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建立、营销渠道、营销手段等方面寻找有效的旅游市场整合途径,以期在总的客源市场范围扩大的基础上,实现省内各市的现实客源市场不同程度地增加.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3—2018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分析市场整合促进区域创新的效应和机制,并探讨不同地区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商品市场整合通过扩大新产品市场潜力促进区域创新,资本市场整合则通过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积极作用,劳动力及资本要素市场整合通过促进技术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产生间接影响。在创新路径的选择上,各省市均需加快推进商品市场整合,而创新资源稀缺地区应加强要素市场整合,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来弥补资源禀赋的“短板”。与此同时,各地区应发掘本地创新发展的比较优势,理性选择技术合作或“技术-产业”配套的协作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对Dowrick和Rogers框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在一个框架中同时分析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新增长收敛机制的修正Dowrick和Rogers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1-2005年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既有新古典收敛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有新增长收敛机制的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收敛机制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基于创新联盟的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及整合实施进行了研究,并对基于创新联盟的区域资源整合策略进行了探讨。越来越多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联盟形成和不断发展,必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以近代云贵区域市场发育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国传统区域市场的变迁时序进程,为当今时代如何促进区域市场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新活动的区域分布格局,计算其空间集聚度,并通过Moran'sⅠ指数检验证实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确实具有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含知识溢出的创新知识生产函数,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的知识溢出以及各省市的科技经费、人员投入的差异是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原因;其中,知识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相似文献
13.
14.
在对税收竞争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机制分析基础上,利用中国2010-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进行SYS-GMM估计,结果表明:税收竞争与区域创新绩效间存在倒U形关系,分区域却呈现出东低西高的区位特征,表明西部地区具有更大的减税降费空间;适度税收竞争通过创新要素流动提高区域创新绩效,但创新资本与人才流动的中介机制发挥存在地区依赖性——东部创新人才流动作用更强,中西部创新资本流动效果更明显.从空间效应看,创新资本与人才在不同区域的空间效应基本一致,总体上创新资本流动的空间外部性尚未显现,但创新人才流动则能抑制税收竞争的空间负外部性,通过\"邻近互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商贸:销售与市场营销培训》2016,(2)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成果,然后基于金融发展收敛理论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收敛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提升我国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消除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业研究》2019,(5)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的电子商务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成熟,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分析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从区域角度对电子商务进行整合的想法,并说明其优点。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业的整合不但涉及的范围广,而且涉及的层次多。通过整合可以使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以及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使分散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区域旅游产业应按照突出地域特色、整体性、保护性、平等互利的原则,对旅游信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20.
旅游产业的整合不但涉及的范围广,而且涉及的层次多。通过整合可以使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以及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使分散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区域旅游产业应按照突出地域特色、整体性、保护性、平等互利的原则,对旅游信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