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宏斌 《中国市场》2011,(35):120-1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在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本文从宝鸡农村目前的现状出发,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为加快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勾勒出的崭新画卷。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哪里?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因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围绕这个主体,如何从重点环节上进行把握、规划,培育新型农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文章。要作好这篇大文章,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培育,就成为首要的核心问题。因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要由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人来组织实施,人的素质就决定了最终的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不能实现传统农夫向现代农民的转变,那么,新农村的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是要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只有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素质有良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没有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只能是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要求.农村全面发展之最深刻的内涵,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必须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素质,以便能创造性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针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强化对农民的农业职业技术...  相似文献   

5.
程莉薇 《中国市场》2007,(35):60-61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6.
张严超 《中国市场》2007,(44):104-10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我国目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民素质不甚理想。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是很高,这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农民。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农民呢?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要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新民居建设和环境生态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都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有关科技的投入,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农民的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有待于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2.
冯炳荣 《商场现代化》2007,(18):392-393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这是缩小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伟大举措。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关系着自己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在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的有效对策、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新观念、新思想、新追求、新举动的奋发向上的农民。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我国农村市场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民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更要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自主参与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是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是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物质保证。价格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有利于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机制。要抓住重点,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农民增收上创新突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价格问题.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价格工作,拓宽农村价格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6.
建立以“农家书屋”为核心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是为满足农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民读书条件、使农业科技扎根农村、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是民生工程.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书屋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即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农民提高思想认识、有效地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作用、不断促进农村书屋良性发展、建立培训保障和资源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己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障碍,因此,从政策上、教育上和资金上支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供销商情》2006,(4):24-2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而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重要的是培养一批知识化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2005年初,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择l00个县(市、区、旗、师)作为试点县,  相似文献   

19.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而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普遍掌握农技知识,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已经成为农村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笔者所在地区农民的培训现状,提出近期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供销合作社问题,实质上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因此,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促进供销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供销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农民;供销合作社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有利于发展发达的农业;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社员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