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10年,中国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国外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83起,同比下降30.3%,表明中国货物出口总体环境得到改善。但贸易救济调查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特征值得深思。文章拟从贸易救济调查方式结构、启动方结构、涉案产品结构及典型案例等角度对2010年国外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情况进行综合评述,为中国更好地应对国外贸易救济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国外对华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中,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成为对华贸易壁垒的主要发起者。在WTO成员针对中国制定实施特别保障立法和启动调查乃至实施限制措施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和特别保障措施,提出政府和企业的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2010年首季情况看,我国面临的贸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中,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发起者,电子信息产品仍是美国对华337调查主要对象,美国召回通报中60%以上是中国产品,欧盟消费品预警中60%以上是中国产品,日本食品扣留中,亦有20%以上针对中国产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受到各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由此造成很大的损失。贸易救济的本质就是公平比较,价格可比是实施贸易救济调查的前提。实践中,对一些客观不可比的情况需要进行主观调整。由于客观不可比情况的认定标准具有不精确性,加之主观调整的自由度很难进行严格约束,救济过度在所难免。本文探讨了价格可比性的法理基础,国际通行规则对价格比较的基本原则,以及在各国贸易救济实践中不进行严格比较对我国贸易救济的影响,并提出了积极应对贸易救济调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欧美对华实施贸易救济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世以来,美国和欧盟对华贸易快速增长,同时对我国产品的限制越来越苛刻,实施了反倾销调查、保障措施调查等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我国与美国和欧盟双边贸易及欧美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反救济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三大贸易伙伴对华实施贸易救济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三大贸易伙伴日本、美国、欧盟对华贸易快速增长,同时对我国产品的限制越来越苛刻,实施反倾销调查、保障措施调查等贸易救济措施(Trade Remedies),这将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要想成功应对,必须真正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政府、行业、出口企业间的良性合作机制;健全我国自身的贸易救济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运用世贸组织协议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2005年颁布《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后,将反补贴的国内立法适用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所谓非市场经济体的输美产品。贸易救济权是平等赋予世贸组织所有成员的,仅仅从规则本身来看,美国对华实施反补贴调查于法有据。但它是在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定势思维的惯性下启动的,是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倡导的公平贸易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规则背后隐藏着贸易保护主义动机的对华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8.
郝洁 《国际贸易》2012,(11):27-31
一、欧债危机下中欧贸易摩擦的新动向 (一)欧债危机后的欧洲对华贸易救济案件 2010年以来欧盟共对我国发起25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2010年发起11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8起反倾销调查,2起反补贴调查,1起保障措施调查。2011年欧盟对我国产品发起8起反倾销调查。2012年上半年欧盟已对我国产品发起6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4起反倾销调查,2起反补贴调查。  相似文献   

9.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对华贸易救济频发。美国贸易救济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其完备的贸易救济体系。文章对美国贸易救济体系运作机制的条款基础、职能架构及其整体的运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案例研究,力求从中发掘出对我国贸易救济体系建设适用的富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企业贸易调整援助制度以其独有的特点在美国贸易救济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发达国家或组织,如欧盟、加拿大、日本和韩国,都已然建立了符合其国情的贸易调整援助体系,墨西哥、印度、阿根廷和南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类似的制度。我国作为贸易进出口大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立法建设都已为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中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国际贸易法的建设以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救济形势,分析我国建立贸易援助体系是否恰当并应然可行是本文的主要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