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素宁 《中国市场》2013,(45):179-180
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因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不一致,资源整合难度大。本文分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大推进校企合作的主体在资源整合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企业参与意识薄弱是导致当前我国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提出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政策环境、搭建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创新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致力于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调查了解,分析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针对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i技能、能力的新要求,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个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分析了校企合作平台的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了解了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市场发展环境可知,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符合当前软件教育发展要求。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必须建立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要构建合适的软件课程机制,加强校企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企业、学校和学生联合的评价体系,促进高职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力度不大,行业协会支撑校企合作办学权威不够,企业投入校企合作办学的动力不足,高职院校提供校企合作办学自身能力不强。激活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和放权是关键,行业信息导向和监管力度是保障,企业的融入和推动是强大生命力所在,学校的品牌和实力是不竭源泉,同时选择好合适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障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力度不大,行业协会支撑校企合作办学权威不够,企业投入校企合作办学的动力不足,高职院校提供校企合作办学自身能力不强。激活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和放权是关键,行业信息导向和监管力度是保障,企业的融入和推动是强大生命力所在,学校的品牌和实力是不竭源泉,同时选择好合适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施海霞 《北方经贸》2012,(4):165-166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校企联合办学,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供求关系上完成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相互渗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来自企业、学校及保障制度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校企合作,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站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这两个主体的角度,分析不能进行深层次合作的原因,并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在于加强企业与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价值观、建设积极向上的高职教育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重塑高职学生的自信和理想等。  相似文献   

8.
肖福州 《商》2014,(33):142-14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双师型"师资队伍薄弱。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郑治伟 《消费导刊》2009,(5):178-179
本文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了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合作理念、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举措,以保证建立起长久、稳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促进办学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中小企业间的校企合作。通过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订单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开发等几种教学模式的探讨,阐述校企合作对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今天,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趋势之一就是坚定地选择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需要发挥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多方的作用,积极参与,大力配合。本文对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现状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现如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比如不仅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同时还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等,使得学生能够成为创新型实用人才。这样学生自身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会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说校企合作就是一种高效的双赢模式。基于此,就需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社会、政府都应该提高对校企合作的重视。本文就校企合作对创新型实用人才的双赢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创业实训环境建设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校企政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缺失;院校和政府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信息不畅通;校园实训环境建设缺乏企业的参与等。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通过加强校企政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建设政策支持与政府扶持下的创业环境,建设企业参与背景下的创业实训环境等具体措施,可为培养合格的创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双师型"教师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师资队伍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其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升,为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文以校企合作为视角,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从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多方参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出发,对如何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进行思考,提出主要途径与举措。  相似文献   

15.
许泉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61-62
校企合作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民办高职院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结合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就民办高职院校校开展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四川工商职业技术旅游管理专业十余年办学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从产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政行校企多维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发达国家已经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业创新,但是在我国校企合作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企业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的意义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联系,改革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提升校企合作效果,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8.
校企一体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一体化现状影响着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关系着地区企业的人才供给。通过调研了解新疆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的现状,发现在新疆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过于依赖学校的主动性,且普遍存在对合作办学认识不高的问题,加上政府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使合作办学处于较低水平,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使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实现多方互惠共赢。本文分析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结合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企业参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电商行业人才缺口大,电商企业人才流动率大,招聘困难,而目前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又存在脱节现象。但是电商企业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意愿度不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电商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的动力因素有校企合作效益、校企合作成本、电商行业人才缺口、企业短期人才需求、企业人才战略规划,高职院校应该从这几方面出发,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