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价推动下的房价上涨逻辑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目前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问题,从作为二线城市的哈尔滨近年来房价异常的走势也能够得到印证。形成高房价及房价泡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利益的幕后推手,并由此形成了地价推动下的房价内生上涨机制。高房价的负面影响很严重,尤其在民生和潜在政治危害等方面。彻底治理高房价及其泡沫的出路是改革现行土地出让金分配方式,由中央财政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2.
2009年以来,"高房价"一直是社会的热门话题,在调控政策频出的背景下,房价依然持续上涨,已严重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高位房价已超出一般居民的支付能力,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影响房价的不同层面分析"高房价"原因,提出旨在让楼市"回轨"相对契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敏 《华商》2008,(15):228-228
当前我国居高不下的房价是许多老百姓望房兴叹,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出现这么高的房价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本文分析来其现状、就出现高房价的原因作出简要分析,并对怎样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做出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阐述了近年我国高房价的现状,指出高房价的利弊,接着论述了目前我国出现房价过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高房价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中国楼市从"冰点"到"高烧",房价"一击冲天",社科院蓝皮书甚至断言:我国已经85%的家庭买不起房,广大公众已经呈现出面对高房价难以企及的局面。而面对疯狂上涨的房价,2009年底和2010年初国家已经出台了连续的调控政策,那么百姓如何看待目前的房价,又如何评价这些政策呢?  相似文献   

6.
吴佳 《中国电子商务》2013,(20):251-251
房价问题始终牵动着中国老百姓的心,面对高房价,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其内在机理以认清房价问题背后的社会环境?本文将试从资源稀缺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自利、投资性需求、文化心理五个角度分析高房价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房价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及治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我国房价一直呈现上涨趋势,一些大城市房价已形成了一定的价格泡沫。推动房价上涨的内在动力是地方政府的自批租商业用地的财政利益,而促使地方政府极力推高地价的深层原因在于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机制。因此,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应从改革这一制度安排入手,从源头上切断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利益而推高房价的利益链条,完善目前的"招拍挂"机制,并加大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规模。  相似文献   

8.
余泳泽  李启航 《财贸经济》2019,40(1):128-143
本文主要关注城市房价对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个体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性,重点分析城市房价上涨对工业企业的"筛选效应"与"倒逼效应"。利用230个地级市数据和微观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分别检验了房价对城市整体以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高房价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这种抑制效应主要来自房地产投资对实体经济资金的"挤占效应"和"资源错配效应"。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对工业企业的"筛选效应",使房价快速增长城市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一般会较高。如果对留存企业的"倒逼效应"难以抵消房价上涨带来的效率损失时,房价快速上涨累积形成的高房价与工业企业生产率之间会存在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对服务业企业的"锁定效应"与生产率的"侵蚀效应",使房价快速上涨及高房价城市中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但城市整体生产率水平较低。稳健性分析也支持了以上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高房价的地方政府之责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国各地房价不断攀升,使高房价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毒瘤,它会形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加剧产业结构的失衡、制约城镇化战略实施、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助长社会政治腐败。地方政府对高房价难辞其责,突出表现为追逐地价,推高房价;高额税费,抬升房价;追求政绩、放任房价;漠视民生,使政策落空。要使地方政府履行好遏制高房价的责任,必须提高其对遏制高房价的认识,着力加快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切断地方政府与地价收益的利益联系,全面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对房价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泡沫在很多国家都存在,我国的房地产泡沫情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高房价已经成为了我国现行的一个主要方面.房地产是人们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生活等各个方面,高房价造成了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房地产的形成、成本、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高房价进行研究,浅析在高房价下,我国的的房价如何真正的降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房价持续增长,中小城市的房价也普遍增长了3-6倍.房价上涨过快给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利用经济学原理,提出建立城乡房地产市场一体化,能够有效地增加中小城市中低档住房的供给量,将是解决高房价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跨期优化选择模型中根据住房和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条件得出房价决定模型,使用动态面板广义矩进行建模。得出结论:预期人均实际收入和预期房地产收益率是房价持续快速上涨及波动的主要因素。该模型可以解释我国房价自1999年以来的快速上涨以及2004年房价增长的拐点和2007年房价增长的拐点。高房价城市房价的预期收入弹性大于1,因此高房价城市房价出现了非理性增长,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中等房价城市房价的预期收入弹性小于1,低房价城市预期收入对房价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中等房价城市、特别是低房价城市房价增长较为理性。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尽管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房价依然居高不下。受土地市场和住房金融政策的影响,2013年房价仍有上升趋势。然而,房价的非理性持续上涨,对整体经济的运行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扩大内需,但高房价现象对于消费具有挤出效应,不仅导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同时阻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层级的提高,成为扩大内需的绊脚石。为了消除高房价对居民生活和整体经济运行的负外部性,政府必须加大调控力度、完善房地产运行的政策措施、加快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城镇化,使房价回归理性,房地产市场趋于正常化。本文通过阐释投资渠道单一、房地产税收结构不合理、住房需求高涨和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过度依赖、宏观政策的短期效应等方面,分析我国高房价的成因。最后本文提出对我国高房价的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闵乐 《商业科技》2010,(22):185-186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房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越了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将探讨房价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住房事关民生之本,房价虚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房地产企业处于住房市场供给垄断地位;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缺失是高房价的根本原因。解决高房价问题应该打破房地产开发商在住房市场中的卖方垄断地位,推进多元化的住房开发模式,规避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联盟行为"。  相似文献   

16.
《商》2014,(3)
我国当前支撑高房价的主要动力有财政动力、投资性购房、土地资源有限及地价上涨。国研中心"383"改革方案对于土地制度提出在现有土地权属基础上,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处置权、抵押权和转让权。可看出"383"改革方案正好瞄准了房价上涨的核心顽症,也许将给长期炙热虚高的房价一剂退烧药,切实做到藏富于民,让利于民。  相似文献   

17.
谭英俊 《江苏商论》2011,(11):153-155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中城市房价不断上扬,房价虚高问题已成为关乎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房价虚高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公共治理的难点问题。作为前沿理论形态,公共治理理论为抑制虚高房价提供了新观念、新思路与新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功效。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要理顺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扬长避短,群策群力,从而构建起抑制虚高房价的多元主体共治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陈璋  张文 《中国市场》2012,(52):20-21,26
近十年来,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房价持续高位运行,而且高涨的势头不见回落。随着房价高企,许多负面影响凸显出来。一个过去常被忽视的现象逐渐明显,高房价正在"逼走"城市中许多优秀人力资源。本文旨在分析高房价对城市人才资源保持的危害,以及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对城市人力资源良性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支出,我国房价远远超出家庭收入,房价收入比超出合理承受范围,85%家庭无能力买房。房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经济问题最突出、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当前,尽管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确实存在严重地泡沫问题也尚未有定论,但普通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攀升的房价,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显然高房价已经严重影响了普通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20.
鉴于近两年中国房价居高不下,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市场经济趋利性特质,,揭示引发高房价的原因,并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