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工贸易企业西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享受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而产业转移也使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成果开始显现,双向利好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越来越大。步子快了,相关政策管理就要跟得上。对此,海关总署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司司长张皖生告诉记者,做好企业转移过程中的海关管理,引导和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顺利转移是海关责任。近年来,海关针对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特点和政策需求,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加工贸易监管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使得企业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就我国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产业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的力度都在加大,反映在现实中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相应的,这些中西部地区便成为产业转移的承载区。  相似文献   

3.
盛维 《消费导刊》2010,(2):75-77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把东部地区较低层次的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或国外其他地区进行转移以便为东部地区的新一轮发展腾出空间。但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自身特点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转移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转移障碍的存在导致转移效率的丧失,加工贸易模式依然可能在我国东地区存在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孙浩进 《中国市场》2014,(15):48-56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出现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分析中西部与东部在居民福利、企业福利、政府福利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的基础上,指出了利用产业转移这一契机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区域福利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工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追述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推移理论”,可以推断出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之路:由东部沿海开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较落后地区,最后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仅靠梯度转移来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难度较大.所以中西部地区还应积极创造自己优势的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实现与东部地区经济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来就没有太多的必要单独讨论WTO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然而,有人认为加入WT0有助于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有助于沿海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开展投资,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从而有助于西部大开发。这就值得商权了。  相似文献   

7.
冯晓玲  陈鹏 《商》2012,(19):101+98
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集中表现为发展速度快,地区发展不平衡。现阶段,经济发达的东部,社会成本不断上升;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提高。于是,东部一些产业开始逐渐向中西部转移。然而,观察到的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学家预测的产业将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并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8.
杨茉 《江苏商论》2011,(4):152-154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部地区的物资企业正面临着一场全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中部地区物资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转移给这些传统物资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由此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物资企业转型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产业转移的区域性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会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尽管我国大力鼓励东部一些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东部一些边际产业并没有像理论界所预期那样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造成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因素很多,如转移成本、产业集群效应、市场潜力等。只有通过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转变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才能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适合模式,文章采取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2000-2011年间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即集群转入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仅小规模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边际产业,文章提出中西部地区应以集群优势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以及选择关联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