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菊洁 《商》2014,(37):117-11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空前剧烈,各方面都在进行着变革,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儒、墨、道、法等百家学派各派代表人物纷纷自立其说,在我国千百年来思想文化史上形成了第一个高峰。荀子这一杰出思想家就诞生在这一时期。他不单是我国上古时期最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更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了统一的君主集权理论。荀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在荀子看来,人性论的主要主张是性恶论。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伪”的概念,“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到“善”是其人性论的最终落脚点。荀子的人性论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化性起伪     
苟子讲人性,提出“别性伪”,“分善恶”,认为人性天生本来就是恶的,顺着人的本性,“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这就是“恶”;所谓的善是加工改造的结果,即“伪”,在他看来,只有经过“师法之化”与“礼义之道”,或者在别的地方他所说的“礼义法度”约束与矫治,人性才能走向善。然而无论是“师法之化”,还是“礼义之道”,或者“礼义法度”,在苟子看来,这些东西都不是人的本性之中所固有的,而是“化性起伪”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修道之谓教     
儒家言人性有所谓的性善与性恶之分,孟子道性善,并未能说明人性为何有恶;苟子言性恶,却也未能解释善由何而来。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思想发展进程中,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先驱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并由此对社会治理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析。荀子认为,鉴于人性之恶,必须从道德礼节和法律制度两方面着手予以约束和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就荀子人性恶与礼、法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骆萍 《商》2014,(44):108-109
人性论在中国伦理思想吏上占据基础地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围绕人性问题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人性可失,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反身内省等方法找出人本身的善良之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却认为人性向恶,他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但人性可化,所以可以通过注错习俗、进行师法之教,从而成为圣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伦理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6.
罗建法 《商界》2008,(4):I0004
“狼性”横行,只能导致商业社会的退化。对于人性之善的坚持。对于人性之恶的超越而非放纵,才能造就真正伟大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7.
人性论是哲学家对人性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论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北宋张载建构了一套自己的人性理论,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性分三品     
人性的善恶问题一直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点。董仲舒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已与先秦儒学大家孟子和苟子简单地把人性分为善或恶不同,通过折中孟子和苟子的思想,对于人性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情性二元,性分三品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等理论。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最具代表性,这两种学说均对后期儒家哲学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商》2015,(22)
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须蕴含人性伦理,人性决定着法律的制定,是衡量法律的标准,正确认识人性善恶是检验法律的标尺之一。纵观世界主流观点,无外于人性善论与人性恶论。笔者赞同另一种非主流观点,即人性亦善亦恶论。  相似文献   

11.
郑向东 《中国市场》2012,(1):115-117
孟子性善论建立在承认人类生物本性的基础上,剥离掉其生物本性,提炼出人的社会性——人性善,把人性善看做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的本质特征。在人性本善的基点上,倡导个人道德修养,通过存心尽性寡欲,养浩然正气,反求诸己为善,营造德治的社会环境,实现仁政。在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孟子"人性善"的高瞻远瞩比荀子"人性恶"的短期功效更显伟大。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及其管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是管理哲学的基础。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分别坚持"性相近"、"性本善"和"性本恶"。虽然他们对于人性有不同的认识,但三者的人性论共同指向了"人性可塑"。基于他们的主张,儒家管理哲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以人为本、德礼并行和修己安人。  相似文献   

13.
梁小民 《浙商》2007,(15):88-88
人性都有两面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制度“扬善抑恶”才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所以,人性化管理就不是简单的善待员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王庆民 《中国市场》2010,(22):107-108
荀子的人性论集先秦诸子人性论之大成,然他的人性论是平面的、静态的,未能在动态中、实践中去论证他的人性。本文试图以此为契机,从自然主义、人性改造论两个角度来展开对荀子人性论之偏颇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4):118-119
荀子从人性恶的角度构建了自己独特的道德修养论。他一方面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提出人性本恶论;另一方面又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和道德修养论。荀子认为恶在礼仪法度的制约下不仅可以改变,而且必须改变,经过道德修养"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的道德修养既是一种重学慎思、积善成德的修养功夫,也是一种全粹为美的完美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16.
性伪之分     
在儒学发展的历史上,一般认为苟子是所谓的“性恶”论者,以与倡导“性善”论的另一位先秦儒学大师孟子相区别。然而事实上,苟子的人性论,不只是提倡所谓的“性恶论”,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他的人性论,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人性论思想体系,其中心思想就是苟子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样的论述,这是苟子论述其人性论思想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率性之谓道     
“率性之谓道”说明了人性之善的真正来源,认为只要遵循着人的本性,按照中和的思想去待人处事,必然就是善的。  相似文献   

18.
麦尔维尔以辩证的认识,多维地处理了他的创作对象。他摈弃了片面性和绝对性,使善与恶、生与死、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具体与抽象、人性与非人性等等这些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在《白鲸》中得以辩证的处理,使全书充满辩证的法则。  相似文献   

19.
孔颖达《毛诗正义》广泛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的性情思想,其性情思想主要内容为:性情的本体是“气”;“受气”的厚薄不同使人性分为九等,各等善恶不同;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来教化人民,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教化得以成功的依据在改变人的性情,使人性由恶趋善、性情中和;教化最有效的手段是诗与乐。  相似文献   

20.
方志丹 《商》2014,(23):105-105
狄更斯在作品《雾都孤儿》中刻画了老犹太人费金的形象,他是一个老贼首,邪恶、攻于心计且残忍。本篇论文将从善与恶两个方面分析费金这个人物并得出结论一费金这个人物是19世纪英国下层贫民生活的写照,他极力还原出当时社会腐败一面;结论二善与恶是同时存在,哪怕是最邪恶的人也会有其最温存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