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分析及人民币汇率走势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起,为提高汇率的市场化水平,我国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处于整体上的升值状态.与此同时,自2007年起近一年多时间,我国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逐月攀升,人民币"外升内贬"的走势日益明显.本文在剖析2005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外升内眨"根源的基础上,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可能的走势做出预判.  相似文献   

2.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强.2005年汇改之初到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18%.2010年6月19日,央行启动"二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小幅、渐进升值,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涉外企业被推到了汇率风险的前沿,汇率风险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长期性、常态化的风险并影响着企业的日常运营.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房价上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5年我国汇率改革以来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人民币汇率持续不断升值;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房价格也不断上涨.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这段时期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房价上涨的影响机理,并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我国的货币调节手段更为灵活,汇率机制更具弹性。2007年人民币汇率日波动幅度两次扩大,全年人民币累计升值达6.99%。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一举突破7.30大关,将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提高至11.10%。预计人民币仍将保持继续升值的趋势,也不排除在短时间内加速升值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呈现了大涨小跌的攀升走势,大大降低了船舶出口的利润,加大了防范船舶进度款汇率风险的管理难度.纵观2005年至今人民币的升值之路,大体可以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2005年7月-2006年6月为第一阶段.2005年7月21日,汇改使得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  相似文献   

6.
2009年汇率走向回顾 1.人民币对美元采取紧盯战略 自2005年7月21日到现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从汇改前8.27的水平升值了21%。在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遵循的是典型的爬行盯住汇率制。2009年以后.  相似文献   

7.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升值2%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波动的升值状态.人民币汇率变化已经成为影响船舶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2009年汇率走向 1.人民币对美元采取紧盯战略 自2005年7月21日到现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从汇改前8.27的水平升值了21%。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遵循的是典型的爬行盯住汇率制。2009年以后,人民币汇率步入一个稳定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称为对美元的“软盯住”,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在6.82~6.83之间。  相似文献   

9.
自2002年年末以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总体处于上扬态势。人民币汇率从2002年12月份的100美元=827.7人民币,到今天2005年9月28日的100美元=809.2人民币。显然,人民币升值了,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升值预期。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民币的利和弊。一、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好处1.对进口贸易有利。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以轿车为例,倘若人民币升值10%,那么原价10万美元的进口车国内价格将从80万元降为7…  相似文献   

10.
升值的迷局     
其实,有关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议论早已持续了几年,2005年初,很多人都在推测人民币可能会在上半年升值,尤其是2005年7月初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被认为是炒作人民币升值的最佳场合,但八国峰会结束时,却没有片言只语涉及到人民币汇率。正当国内金融界大松一口气,人们似乎看到人民币升值如同幽灵般地飘然而去,甚至有人窃窃自喜时,中国人民银行21日  相似文献   

11.
自2002年年末以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总体处于上扬态势.人民币汇率从2002年1 2月份的100美元=827 7人民币,到今天2005年9月28日的100美元=809.2人民币.显然,人民币升值了,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升值预期.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民币的利和弊.  相似文献   

12.
<正>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新一轮改革,从"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两年多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6%,2006年对美元升值3.5%,2007年对美元升值则达到7%。而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步伐加快,至6月6日,年内累计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改革一年多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缓慢升值之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4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7.7349元人民币,较2005年7月21日升值首度超5%;人民币兑日元汇率中间价为100日元兑6.5070元人民币,升值约11.7%。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对  相似文献   

14.
一、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主导汇率走向 1.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7.1% 最近,人们非常关注亚洲货币汇率的变化,自6月份最新统计,2005年以来,韩元兑美元已经升值超过10%,升值幅度达亚洲货币升值之最.进入5月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也明显加快.今年6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7.6180新高.7月11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突破7.58关口.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7.1%.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屡创新高,近期更有加速升值的迹象。按照汇改开始时8.11的汇率计算,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15.37%。纵观人民币升值走势,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人民币仍将保持逐步、连续升值的趋势,同时也不排除人民币在短时间内存在加速升值的可能。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对我国出口贸易和出口企业产生影响,笔者就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人民币升值对外经企业的影响据统计,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18%,年均升值超过了建筑行业的年营业收入利润率。2008年,很多机构调高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前3个月的趋势看,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都超过前两年,  相似文献   

17.
范义秀  张骅 《商》2012,(7):115-115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停地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自2005年7月21日起,完善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放弃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选择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改善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趋势。人民币自2005年起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也一直表现出上升态势。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加和升值的大趋势使得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蓝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正式启动旨在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改革.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总体经济尤其是出口行业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而也掀起了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何时升值、升值幅度等问题的讨论热潮.美国政府不断施压,中国政府从容应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2%,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同时对人民币形成机制的改革则更引人关注.由盯住美元向参考一篮子货币转变,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其对人民币汇率制度产生什么影响,还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20.
王庆  文芳 《新财富》2007,(12):14
人民币的升值步伐显著加快。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从10月22日的7.51下降到11月9日的7.42,升值幅度为1.25%,是自2005年7月22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幅最大的三周。到11月23日,汇率又突破7.4关口,升至7.3992。看起来,人民币升值的显著加快已经加剧了恐慌性抛售美元的压力,甚至有迹象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