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的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虽然回应了现实的部分需求,却又表现出体制革新上的犹豫不决,"一调一裁二审"的特别处理体制的最终确立,注定为随后的立法更新留下更大空间。调解与仲裁机构合并、设立独立的劳动仲裁院和建立"或裁或审、一裁一审"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采用了劳动争议处理多元化的模式,确立了"一裁终局"制,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产生很大的变化.但该制度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缺陷,作者提出了近期修改"一裁终局"制度的方案,并对远期构设劳动纠纷处理制度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一部调整最广泛群体的成文法必定是抽象掉每个个体的具体特征而加以适用的,《劳动合同法》也不例外。立法者将劳动者抽象的定义为"弱势群体",并以"倾斜立法"原则加以保护,即是例证。然而,正因为法律适用的普适性无法同时满足个案正义的需求,因此《劳动合同法》设计了"倾斜保护"制度以此相平衡,因而对于"倾斜保护"的正确解读显得尤为重要。"倾斜保护"必须同我国现阶段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劳动关系相适应,使《劳动合同法》作为在利益平衡中实现劳动者人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并在《资本论》中对他的"异化"思想进行改良与发展。而《资本论》第一卷中所提到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则同样是马克思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异常社会关系的批判。"劳动的异化"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二者虽产生时间不同,马克思对于两者的论述的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对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底色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本文将聚焦商品拜物教与劳动异化的双向关联,第一部分从商品拜物教对劳动特质的影响与商品价值的实现对劳动异化呼唤的视角论述商品拜物教对异化劳动的刺激,指出商品拜物教作为一种经济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对劳动特质全面异化的影响,商品价值实现规律同样也在商品拜物教下加剧着劳动异化程度。第二部分将商品拜物教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在具体历史时空下,着重论述了商品拜物教在劳动异化程度加剧下向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服务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顶级酒店、高级咖啡馆、精品服装店等企业越来越重视雇员的美学价值,试图通过招聘、培训、监督、奖惩等一系列手段,将一线员工打造成"移动的广告牌",从而与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关于美学劳动,前人的研究涉及美学劳动的定义、标准以及培训方式,但既未具体说明美学劳动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未分析美学劳动的层次以及对应的效果。本文借用酒店小说情节,从酒店服务员的视角,分析一位年轻人一步步成长为酒店金字招牌的过程,总结"美学劳动"的生产规律以及让客人流连忘返的服务奥义。在分析了美学劳动生产过程和层次效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顶级酒店在招聘、培训、薪酬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上应当作出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完善劳动立法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善劳动法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完善劳动立法应把维护职工权益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完善劳动立法应顺应经济一体化潮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7.
劳动产品包括产品的"质"与"量"两个部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后,雇佣劳动代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主要劳动形式。雇佣劳动已与传统农业劳动有本质区别,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关系,尤其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的便捷,采取网约方式提供和接受劳动及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从"公司+员工"到"平台+个人",在这看似突破枷锁的背后,"网约工"面临着"三无"的窘境——无劳动合同、无社会保险、无劳动保障。面对劳动者的身份被模糊化,"网约工"权益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应尽快明确如何界定劳动关系;同时,国家应建立起与"网约工"用工方式相匹配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王振友 《中国市场》2011,(48):169-170
本文就我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劳务派遣进行论述,阐述了某些企业如何通过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用工方式来规避劳动合同法所带来的法律责任问题,并总结了在实施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方式中,"派遣单位"、"派遣职员"和"用工单位"三方主体之间应重视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在文中用通过异化劳动的分析,从本质上分析了人与劳动产品、人与人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开端。本文对"异化劳动"人学思想内容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劳动法》上劳动关系的认定以劳动合同为标准,《劳动合同法》不再以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确立的标准。虽然后者让更多的劳动者进入制度保护范围,但是依然无法从实质上认定劳动者。家政服务者、大学生兼职、农民工等非典型劳动者全体被阻挡在法律调整之外,引发了"非典型劳动者是否应纳入劳动法保护"以及"劳务关系也应由劳动法调整"等问题。农民工是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劳动者群体,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也是关注的重点,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从农民工的劳动者性质研究入手。  相似文献   

12.
杨磊  何小华 《商场现代化》2007,(35):383-384
本文首先阐述了效率与公平之间辨证统一的关系,进而对按劳分配中劳动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劳动的内涵应包括:劳动力提供的"直接劳动";技术、管理、信息提供的"节约劳动";资金、土地、流通提供的"服务劳动"。从而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但是合法而且具有伦理价值,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作用,做强、做实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是今后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发展方向。作为一项法律制度,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具有"第一道防线"的功能,在协调劳动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解,不仅可以使大量劳动争议及时化解,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建立正常生产经营秩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也是劳动的观点.指出其表现形式为"知识劳动"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时知识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新原罪论     
"原罪"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含义,而是源于人性中总想通过侵害他人权利以达到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为目的的原始欲望.与"原罪"相对应的基础社会规则就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马克思那里叫"反对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所以判定"原罪"的依据不在于是国企还是私企,而在于是否有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发生或者对他人的合法劳动所得构成了侵害.  相似文献   

16.
张耀华 《华商》2008,(10):106-107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论,指出了"异化"就是: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自劳动异化理论明确之后,正统马列主义者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阐释。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我们应该在批判的同时有所借鉴,并引发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了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也是劳动的观点.指出其表现形式为"知识劳动"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对知识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实行的是"调解——仲裁——诉讼"体制。这一体制存在劳动调解委员会功能弱化、成本过高、与诉讼衔接不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应建构"或裁或审,各自终局"模式。科学合理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充分发挥劳动调解委员会功能,并适时建立劳动法庭。  相似文献   

19.
李清源 《北方经贸》2012,(8):182-183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国内学者蔡昉等(1999)根据1982-1997年的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估计了中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23.71%。我国并没有充分挖掘和消化"人口红利"带来的潜在的优势,至少在两个方面,还有进一步利用的空间。第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如何更好地转化为有效劳动供给;第二是如何使得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在结构上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山东工商学院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劳动关系管理实训"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提高劳动关系及其相关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