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磊  赵雪霜 《中国市场》2011,(19):165-166,168
本文以碳交易在我国迅速发展为背景,简述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并指出了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如参与国际碳市场程度较低、法律体系不完善、碳交易价格机制缺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登龙 《价格月刊》2016,(10):21-26
在分析我国碳交易发展现状基础上,探讨了影响我国碳交易价格的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和政策因素.通过比较国际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设计出我国碳交易影子价格测算方法及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进而具体研究了我国碳交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碳交易监管机制,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石油价格对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世界碳交易市场状况对我国碳交易市场形成及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国际石油价格对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发现,随着国际油价上升,世界二级CDM市场、自愿OTC和CCX市场的交易量显著增加,而一级CDM和联合履约JI市场受到一定冲击,发达国家更倾向于内部碳交易,而减少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同时,EUETS和二级CDM市场碳交易价格增幅显著,价格受影响最小的则为自愿的OTC和CCX市场。作为最大的二级CDM项目国家,建立体系健全制度成熟的二级CDM市场,有利于改善我国在世界碳交易市场定价权中的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问题,这给我国起步阶段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使我国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并规范我国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碳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必要之举。现总结了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面临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碳金融法律法规;加大激励扶持力度;建立统一碳交易标准;建立有效中介机构;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价格机制,关注汇率变化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推进广东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辉 《现代商业》2012,(35):100-101
广东省碳交易市场已经兴起,未来的碳减排潜力巨大,但碳交易市场的相关机制还很不完善,存在着碳交易价格过低,碳交易政策欠缺,开发项目领域过窄等问题,碳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广东具有资源和地域上的优势,发展前景乐观。本文首先论述了广东发展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广东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广东碳交易市场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商》2015,(10):101-102
两会委员提出推动"碳期货"市场建设使碳交易再一次成为了热门话题。本文在介绍碳交易市场概况及其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者曾经提出的理论,以北京交易所碳交易价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并结合模型和当下我国经济形势对我国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价格机制作为碳交易市场的核心机制,是影响碳交易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机制。在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框架下,本文分析了我国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碳排放权价格机制实施的设计方案,最后为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价格调控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各国建立起碳交易储存机制来应对排放增加的问题。碳交易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机制。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冲突。然而碳交易市场面临交易成本的不确定性,运用Stavins(1995)的许可权市场交易成本模型,就碳交易储存机制及交易成本不确定性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碳交易市场的良好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着手构建以碳交易市场为基础,以碳基金、银行贷款、碳保险以及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完善碳交易定价机制,成为我国未来碳金融发展的重点。本文在分析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碳交易是控制碳减排的重要方式,我国于2011年10月在七个城市开展碳交易市场试点。本文首先对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及其制度优势进行阐述,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比较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碳市场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的兴起给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出了新的挑战,碳减排和能源约束双重压力下我国产业承接空间日渐萎缩、步伐放缓和门槛提高,必须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完善碳交易市场、促进低碳外国投资、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研发合作等方式,推动我国走上国际产业承接的低碳之路.  相似文献   

12.
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碳库,其碳汇能力俨然成为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主要措施,如何准确地估算森林碳汇价格对于森林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以及森林碳汇能力的发挥具有重大意义。基于中国1990—2018年林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通过自相关检验与多重共线性检验并结合岭回归分析方法推导出森林碳汇价格的核算方程,运用此价格核算方程估算了中国1990—2018年的森林碳汇价格。研究发现:中国1990年的森林碳汇价格为8.422元,而到了2018年其价格已经上涨到387.282元,年均增长率为14.56%,年均价格为120.294元。森林碳汇价格总体上随着时间以及投入要素的变化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碳金融的发展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模式来概括,在考虑其碳排放概况、碳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式、优势及制约要素的前提下,湖北省碳金融发展模式应该是以碳交易平台建设为先导,以碳服务创新为核心,以区域碳金融市场建设为目标的综合体。从碳金融发展模式的总体路径来看,三个层面应该是层层递进、协同整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一个代表性控排企业跨期决策理论模型,分析碳配额交易企业在履约日与非履约日的最优交易量。均衡结果显示,企业在非履约日的最优交易量与其自身的风险规避系数、市场流动性提供者的风险规避系数、履约日随机碳需求的标准差成正比,而与企业的碳产出效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上履约日附近交易量巨大,而非履约日交易量稀少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帮助实现我国碳市场交易量的平滑及整体市场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决定与最优出口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  杨来科 《财贸经济》2011,(7):70-77,136
本文分析了总量控制和交易、基准排放和信用两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价格决定原理,并以边际减排成本等于市场均衡价格为基础,分析《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规模和利益分配不公等情况;然后构建两阶段模型,讨论“非附件B国家”碳排放权出口规模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并通过估测中国碳排放权出口规模决定因素的函数值或参数值,计算中国第1承诺期的最优出口量;最后提出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以美元为代表的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了质疑,建立超越主权的货币体系呼声渐涨,而碳排放权之类的碳信用获得新货币体系的提名。本文在长期跟踪碳金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最新的碳信用实践形式---零碳信用置换平台,评析零碳信用置换平台运行实践中突出展现的碳信用各种符合货币要求的特质,对碳信用货币化的可能性给予肯定。同时将零碳信用置换平台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等现行主流碳交易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碳信用货币化存在相对价格的发行统一困境、币值稳定性的困境和汇率决定困境等阻碍,最后对部分困境的解决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基于中美两个碳经济大国的视角分析了碳关税的征收对双边贸易的预期影响。分析结果为:美国征收碳关税,短期内会由于美国进口需求减少和其他不被施加碳关税国家的价格优势导致中国出口量下降;长期中出口商需要提高价格来补偿技术投入的支出,国际价格上涨将进一步导致需求降低,贸易量减少;同时碳关税征收将导致出口国贸易条件恶化,社会福利损失;而进口国可能由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在短期内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2013年以来实行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事件,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节能”与“减排”的双重目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能源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能源效率提升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和“减排”中分别发挥了10.19%和5.93%的作用,而能源结构转型分别发挥了48.87%和52.95%的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动力来自能源结构转型,而非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涉及问题更加宏观和深层,这为中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进程,特别是完成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入世前后我国棉花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入世前后影响我国棉花国际贸易行为的诸因素进行了甄别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在入世前我国棉花垄断经营时期,棉花的进出口只关注供给层面而忽视需求层面,并随着生产量和库存量的变化而波动,而入世以后我国棉花国际贸易波动则主要是受市场价格及需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廖玫  戴嘉 《财贸研究》2008,19(1):67-72
碳排放贸易作为治污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已被多方采用并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碳市场。基于碳市场格局总结各级市场的准入条件,并运用灰色系统分析准入条件与环境效益的相关性,得出了市场的进入成本越高、环境效益越大的结论,但现有的较高准入条件则限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附件一国家参与碳贸易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