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公众,尤其是现今各国政府改革方向都是倾向于公众服务。因此公众对电子政务接受度的高低已成为建设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性指标。因此,从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的过程中,分析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接受度主要受到公众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需求度、认知程度、信任度、质量满意度和参与度等五大主要因素的影响,同时探究掌控这些影响因素的各个方面,以期在建设电子政务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些方面,提升电子政务公众接受度。  相似文献   

2.
探索门户网站群建设 提高系统网站建设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全省工商系统网站建设水平,我们湖北省工商局以工商系统门户网站群建设为基础,整合相关行政资源,着力打造办事便捷、服务高效的工商电子政务平台和公众服务平台,形成了以省工商局门户网站为核心、17个市州工商  相似文献   

3.
焦微玲 《商业时代》2007,(31):93-94
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的七个基本要素,即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然后将这7个二级指标逐级展开,形成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从而确立我国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估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4.
钟里卉 《消费导刊》2012,(12):108-109,111
城镇污水处理的公众满意度包括污水收集的公众满意度、污水处理效果的公众满意度、污水排放的公众满意度和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公众满意度。基于公众满意度的基本内涵,分评估内容、评估指标和基础指标三层内容建立了城镇污水处理的公众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了详细解释分析,最后将城镇污水处理的公众满意度评价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以及结果处理与反馈三个阶段。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为城镇污水处理的公众满意度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积极推进门户网站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党的十六大部署,各级政府以及政府的职能部门都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使我们的政府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在政府推进电子政务方面,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其中一个关键性举措。本文简要地论述了门户网站建设对于政府推进电子政务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作用,政府建设门户网站的功能定位以及建设门户网站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讲究实效,从而提高门户网站在体现政府为民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政府部门的实践来看,日本利用电子政务改善海关服务的做法非常成功。通过统一电子通关系统、规范海关门户网站、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出口电子通关系统等做法,日本海关为服务企业和公众搭建了高效便捷的平台,有力推动了服务型海关的构建。借览其经验,中国海关在利用电子政务塑造服务型海关中应增强"以公为重心"的海关服务意识,切实通过"四大职能"创新来塑造海关业务流程,着力拓宽和健全公众参与海关决策渠道,加强以满足公共需求为导向的海关部门设置。  相似文献   

7.
胡冲  贺梦肖  何帆 《商》2015,(3):63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努力方向。发展电子政务,提升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协同治理,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G2C电子政务面对的是广大的公众,实行政府信息公开,为公众提供各种的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所以对G2C电子政务进行研究,对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政府门户网站 加速电子政务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门户网站和企业门户网站的发展为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了技术条件与初步的业务模式。因此人们自然也希望将门户网站引入政府管理特别是电子政务当中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环境下提高公众互动性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霞 《中国市场》2009,(31):55-57
电子政务的核心理念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实现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必须提高公众互动性。针对我国现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众互动性需求高但公众互动的实施能力较弱的现状,探讨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提高公众互动性的积极作用。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促进公众互动性的策略,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电子政务互动环境,推动电子政务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黑龙江省将"加快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强省"提到"实现跨跃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高度,全省上下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截止目前,黑龙江省"省市县三级网络"建设已经基本完善,各项应用系统全面展开并初见成效,一批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一网式"审批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安全体系建设日趋完善,门户网站、培训、数据交互等工作步入正轨,省委、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得到全面推动.  相似文献   

11.
《工商行政管理》2012,(22):52-53
我们福建省工商局网上工商应用平台2009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获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秀应用案例”。依托工商门户网站,福建工商建设了“工商红盾网”、“网上工商应用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突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在信息共享、数据深度利用方面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2.
政策的公众满意度反映政策绩效中的公平性和回应度。用价值评价和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公众信息、公众期望、公众信任和公众质量感知四个准则层的调查可知。河南省2010年高招政策的公众满意度较高。公众对平行志愿、知分知位知线填报志愿、网上填报志愿等政策满意度较高,对各类加分和自主招生政策则评价较低,时高招改革的方向则心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电子政务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电子政务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基于上海市政府门户网站来指出目前我国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活满意度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的研究范式。基于四川省成都市、遂宁市、凉山州德昌县1622名公众的调查数据,对公众生活满意度问题进行分析后的结果表明,公众生活满意度总体上处于及格水平,精神生活满意度高于物质生活满意度,中等收入群体和党政事业单位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在相应群体中最高。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群体、个人收入、家庭收入以及反腐败成绩评价均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显著因素,根据这些研究发现提出提升公众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娜 《中国电子商务》2014,(17):282-282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越来越快,现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也会有发展的瓶颈期,这就需要我国的电子政务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当前,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们要将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发展的更好也更为完善。本文主要讲述了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更好的建设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16.
姜尧  郝佰梅 《消费导刊》2010,(5):237-238
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尽快转变观念,把电子政务的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上。强化对电子政务的舆论宣传,增强社会与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鼓励广大企业和居民参与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以加快其发展,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工商行政管理》2012,(22):51-53
重庆:从传统宣传向网络宣传转型首先,改版门户网站,实现网站发布与新闻发布同步。去年5月,我局将"重庆红盾网"改版为"重庆市工商局公众信息网"。新版门户网站按照"政务公开的主要载体、服务公众的重要平台、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的定位,在技术架构、内容保障、栏目设置、信息分类、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  相似文献   

18.
公众满意度是由顾客满意度演变而来的。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公众作为政府服务的对象,由接受政府服务后的感受与自身期望感受进行比较,从而对政府服务做出评判。公众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考察的指标之一,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文章结合公众满意度理论,讨论近几年沈阳市基于公众满意度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公众满意度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杜链阐述电子政务与社区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信息化是整个电子政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的内容.什么叫信息化?主要是指这三个基本内容.分别体现了政府、企业、居民作为一种行为主体,在信息化进程当中的能动作用.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政务行为与公众需求的一体化,也就是说,通过公众需求的启发,来优化政府的职能.在这个意义上来看,社区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朱立宇 《现代商业》2014,(24):91-92
公众满意度评价是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应该积极应对。嘉兴市满意度评价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指标设计、结果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嘉兴市政府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应对,进一步提高满意度评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