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如何提高跨国并购成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不但需要明确的战略和充足的资金,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要注意解决在国际化以及海外并购战略上的几个问题:一、要有明确的并购战略。比如和阿尔卡特“合资”,TCL到底要获取什么?其实在进行跨国并购前,包括TCL在内的中国企业都应该回答三个问题: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其中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7年以来随着全球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的兴起,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也日趋频繁,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更是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其中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在逐渐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3.
跨国并购作为一种重要对外投资方式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一段时期以来,联想、海尔、中海油等中国企业频频出手海外并购,2005年我国跨国并购就占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57%;2006年1月,中海油又以22.68亿美元成功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45%的权益。尽管近年来中国企业并购的一些“大手笔”吸引了全球越来越多的目光,但中国在世界并购舞台上仍然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色,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还处于落后地位。据报道,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0%至30%,只有少数企业在实施并购后赢得了财务优势,提升了竞争力。在国际上强强并购、跨国并购、多元并购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并购取得预期效果,而支付是完成并购交易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宗并购交易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采取何种支付方式会影响到并购完成后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探讨并购支付与融资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海外并购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利用了中国海外并购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并购动机相验证;接着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海外并购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最后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球跨国并购步伐2007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明显放缓,但是对于中国米说,情况却截然相反.2007年成为中国并购交易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买家共斥资292亿美元收购海外公司,海外投资者收购中国公司支出则为215亿美元,中国在海外收购额首次超过了海外买家在中国的收购额.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了国际媒体热门话题。中国企业走出去本无可厚非,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企业并购“好吃未必好消化”,并购谁、怎样并购等细节和技术问题,中国企业心中没数。日韩海外并购教训不得不汲取。其实,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不但需要明确的战略和充足的资金,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心急不得。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可谓风起云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并购是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跨国并购是风险与机会并存的。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面临的四方面主要风险,并指出我国企业应正视自己的弱点,理性对待跨国并购,并针对跨国并购的成功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以及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企业海外"试水"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辛:一方面,遭受各种阻碍和风险,多数企业并购过程一波三折,以致无法完成并购;另一方面,少数企业并购完成之后,由于对整合风险估计不足,导致最终并购失败。因此,海外并购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体系,规避风险、注重整合,减少并购盲目性、提高并购成功率,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地"走出去",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大公司。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趋势、特点及战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邱欣欣 《商业研究》2004,(19):52-54
目前,对国内企业的海外跨国并购(M&A)的讨论,较之对我国企业的被并购而言似乎要少得多,然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并购是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讨论我国企业的海外跨国并购应采取的战略很有意义.由此,结合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实例对跨国井购的趋势、特点及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能源和矿产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总额不断上升,并已占据各行业之首,但是,我国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跨国并购成功率较低,但溢价率较高。"中国溢价"问题频发且超出预期。我国海外并购中出现"中国溢价"是由并购方追求协同效应与急于获得能矿资源心态的内在因素,以及政治和文化等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的。为降低我国海外并购的溢价率,提高我国并购的成功率,本文提出了要谨慎评估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严格控制溢价的合理区间、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和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自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经济全球化及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与海外企业间的经济互动较以前相比更为频繁,联系也更为紧密。各类型企业为了与海外市场有更好的良性沟通,创造利润最大化,也在积极提升自我的可升值空间,以更好地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需求。这其中海外跨国并购则属于一条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高速通道,其中针对海外跨国并购的相关事宜,就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环节。自2015年2月10日起银监会以银监发[2015]5号印发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的颁布促进了我国并购市场发展的脚步,使我国本土企业可以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海外并购业务领域,以此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加速进入海外融资市场。本文着重分析由海外跨国并购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并结合双汇跨国并购事件,对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詹玲 《商》2012,(13):12-12
自2003年以来,企业跨国并购兴起了一轮新的全球跨国并购浪潮,无论并购数量还是并购金额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如何提高跨国并购绩效成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扩张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为很多资金充裕并准备积极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民营企业带来了难得机遇。同时,当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海外并购也存在诸多风险。本文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存在的机遇与风险,并提出了民营企业利用机遇并规避风险进行跨国并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经济衰退为中国企业海外"抄底"、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但风险与机遇并存。本文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不断涌现的全球并购浪潮下,我国国内企业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跨国并购的行列中。我国企业在制造业、服务业和能源矿产等众多领域中都出现了大量资金的海外并购.反映出了我国企业借助跨国并购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愿望,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之一。但是,跨国并购在带来利益整合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融资风险又以一定的特殊性得到重视。如何识别融资风险并改善跨国并购融资,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2):120-121
与全球跨国并购活动持续低迷的状态不同,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展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2013年更是达到并购总量和总值的"双高峰"。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展现出有别于以往的新的特征,但同时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本文将具体阐述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展现的新特点,同时具体分析并购行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政策建议,从而帮助我国企业更好地开展跨国并购活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为改变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了诸多海外石油并购。本文通过对其中的典型收购案深入分析,探讨完善跨国并购价格策略,以促进海外石油并购业务发展,确保我国石油安全。一、高价并购我国石油企业进行高价海外并购油气资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石油具有战略性资源  相似文献   

18.
据<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数据,迄今为止,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在2008年前三季大幅增加了101.9%.其中,资源领域的并购最为活跃,金额达到了389亿美元.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又进一步加速,已日益成为全球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相似文献   

19.
政治因素增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跨国并购的风险。论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政治因素的干扰,并提出了化解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企业对海外的扩展速度越来越快,开展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重要的方式.据研究并购关键是整合中有效组织与安排,才能实现企业并购的目标,获取控制权.整合不能在并购后开展,在并购谈判时就要考虑好整合的问题.本文对并购动机、控制权与并购绩效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简述,探讨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控制权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