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加,汇率的波动更加频繁,而汇率的波动使我国外汇市场出现了羊群效应.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收益序列,建立GARCH和EGARCH模型,研究我国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现象.结果表明,汇率收益波动的聚集性确实反映了外汇市场的羊群行为.  相似文献   

2.
程英 《商场现代化》2008,(4):383-384
成熟、高效的外汇市场在一国汇率形成机制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滞后已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障碍,因此文章认为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完善市场规则才能促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沪深A股市场为考察对象,对动量与反转投资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市中反转投资策略在短期与长期内均能获得显著超额收益,而动量投资策略收益则不明显,且相应的超额收益不能用CAPM单因子模型和三因子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实际运行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形成汇率的外汇市场还不完善、现行汇率制度形成过多的外汇储备、我国汇率制度缺乏弹性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效果、我国尚缺乏汇率自由浮动的条件。本文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主要是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继续加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建设、改进央行汇率调节机制,增强货币政策效果、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  相似文献   

5.
外汇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的传导关系基本上表现为本币在这两个市场之间的流动,具体有两方面传导行为:一是一般商品市场物价上涨,拉动本币从一般商品市场向外汇市场流动的行为机制,产生传导效应,出现“本币对外贬值,物价平抑”的现象;二是外汇市场本币贬值,拉动本币从外汇市场向一般商品市场流动的行为机制,产生传导行为,引发“本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1994年我国实行以人民币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的外汇管理制度后,外汇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的传导关系表现为外汇市场对一般商品市场的强势、持续传导,因此增加了通胀压力。缓解通胀的主要策略措施为制动策略措施和催动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日益频繁,本文对2005年汇率改革后至2007年4月的汇率数据进行了单位根、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认为人民币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说明即期汇率市场是远期汇率市场的基础;同时还认为我国远期汇率对印期汇率的预期作用很弱,外汇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这说明随着我国汇率体制的改革,银行间远期汇率市场建立,即期汇率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但同时也说明远期汇率市场的定价机制和预期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论金融改革与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英 《价格月刊》2008,(4):45-47
在一国对外金融体制中,货币可兑换、外汇市场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紧密相关。笔者认为,我国资本账户的未完全开放与外汇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已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真正走向市场化的障碍,应逐步开放资本账户,完善市场规则才能促进人民币汇率机制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关键性改革.由于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外贸体制改革、外汇非法交易及外汇调剂市场价格等三重压力,人民币汇率必须进行以下调为主要目标选择的改革.但是,此种选择又受到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低、缺乏外汇市场以及外汇调节手段僵化等条件的制约,使得下调的理论效应难以转换成实际效应.因此,必须选择和把握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环境和时机,在推进价格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外汇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为汇率下调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外汇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严格的外汇管制压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外汇需求。我国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应确定合适的人民币汇率目标水平,建立人民币汇率的监测机制,提高汇率市场化程度,加强汇率形成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外汇市场。按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理论上应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以保持汇率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正>自外汇改革以来,随着外汇市场不断完善,市场供求开始发挥作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彻底扭转人民币汇率单边预期。汇率贬值的根源在于外汇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外汇收付连现逆差,资本金融项下的资本大幅外流,外汇流动性风险有所上升。过渡阶段应考虑人民币汇率的宽度波动,增强汇率弹性,稳定汇率预期与资本外流,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人民币汇率贬值风险和外汇市场供求失衡风险均在增大  相似文献   

11.
赵莹  汪孟海 《中国物价》2012,(12):63-66
本文通过对动量策略的研究,比较分析了动量策略获得超额收益的效果,将动量策略下的效果和实际市场中表现出色的基金作比较分析,证实了动量策略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姜烨 《商界名家》2005,(9):87-89
7月21日19点,当在国内外市场上喧嚣近3年之久的人民币升值谣言逐渐散去之时,中国人民银行“出其不意”地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告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汇率水平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论人民币升值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升值已经对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有引发经济危机的危险。应对人民币升值,我国应从调整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上下功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最主要的是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要使强制结售汇制向自由结售汇制转变,最终使外汇的供求成为真实的市场供求,让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相似文献   

14.
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理论、汇率形成机制的演进以及各个市场相互之间的引导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期汇率走势反映了即期汇率的走势,离岸市场对于在岸市场具有较强的引导关系,而在岸市场对于离岸市场的引导关系则不是十分显著。最后再结合我国外汇市场的现实情况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波  曹阳 《中国物价》2005,(12):55-58
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外汇市场结构和成熟的交易机制相比,我国外汇市场的结售汇制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并以高成本维持着刚性的名义汇率水平.扭曲了汇率作为资源配置市场信号的职能。因此,适时推进商业银行的做市商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除了对Fama和French三因素模型,即市场因素、规模因素及价值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外,还在三因素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动量定价因子,探索Carhart四因素模型对中国股市的惯性与反转现象的解释能力,即对股票由惯性与反转效应带来的超额收益率与市场资产组合、公司规模、账面市场价值比和股价动量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用GARCH模型和EGARCH模型对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后中国外汇市场的核心汇率美元/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进行模拟,发现GARCH模型较EGARCH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中国外汇市场的波动性,通过对汇改前后中国外汇市场波动性进行对比,指出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8月11日正式对外宣布将优化和完善人民币中间报价方法,所以"811汇改"成为我国人民币外汇市场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提升在岸银行间外汇市场中间价定价机制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个市场化进程。自从我国实施"811汇改"后,人民币离岸与在岸外汇市场之间的汇率呈现出显著的双向波动、汇率价差越来越大的特点。所以,对离、在岸人民币汇差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重要。文章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人民币离、在岸汇率价差的波动特点,通过建立科学实证模型对汇率价差的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等进行实证研究后的结果显示:离岸人民币资金存量对汇率价差具有显著的负相关作用,离、在岸利率价差与汇率价差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对汇率的预期、量化后的风险偏好、人民币利率、人民币汇率波动、资本项目管制等因素与离在岸人民币利率价差呈正相关。尤其是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改变会直接导致汇率价差的反向变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贸导刊》2006,(23):46-48
1994年1月1日后,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再次改革。在逐步进行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外汇市场框架正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汇率机制改革与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标志着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汇率改革对中国外汇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外汇市场又有什么样的新变化、还存在什么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