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人力资本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次以企业合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不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理论的人力资本定价模型,讨论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讨价还价的动态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其最佳的制度安排是让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的产权,即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应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法律约束机制,建立并完善职业经理市场以及资本市场,达到对经营者及监事的约束。  相似文献   

3.
在物质资本概念下,经营者持股作为一种解决委托——代理关系的激励方案而提出。本文从人力资本角度,深入分析经营者持股的理论依据,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性、潜藏性、专用性以及风险承担性解释了经营者持股的存在依据。经营者持股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人力资本要求参与企业所有者剩余分配的产生背景及理论基础,剖析当前企业核心员工参与所有者剩余分配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完善企业核心员工参与所有者剩余分配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聂军 《现代商贸工业》2008,(13):162-163
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逐渐体现出"稀缺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互动博弈,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不同范式。而剩余索取权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表现为一个企业的所有权分享安排问题。那么剩余索取权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是否应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怎样分享的问题。在分析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的现状基础上,探讨了在不同企业形式下,人力资本分享剩余索取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的激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智力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密切的参与公司治理,智力资本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日益紧密、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要求日益强烈,智力资本激活的关键问题越来越明显的体现是激励以知识型员工为载体的人力资本。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体现在激励安排上就是建立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员工股份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为核心的薪酬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观念变革与财务理论体系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力资本所有者(包括核心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一般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取得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平等的地位,甚至胜过物质资本所有者,并将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从而使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成为企业治理的关键问题。人力资本观念变革促使企业治理理论产生深刻变化,而财务治理是企业治理的核心,因而人力资本观念的变革必将引起包含财务治理在内的财务理论体系的深刻变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向财务理论全方位渗透,触发了“人本财务”范畴的提出,进而推动财务理论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公司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指出,传统的公司治理基于物质资本视角,提出了两权分离和委托—代理问题,形成了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观,其实质是支持资本雇佣劳动原则,采用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社会资本所有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诉求,忽略了公司核心能力的构建,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本文认为,企业作为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所构成的一种特定契约,企业收益是三方合作的产物,三者共同拥有企业产权。因此,公司治理应由股东单边治理调整为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公司治理目标也应从股东至上调整为公司核心能力最大化。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和程度则是它们之间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经理人作为企业兴衰的关键要素,对其薪酬进行合理设计,才能达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系列权利,让经理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参与企业剩余收入分配是有效激励的制度安排。因此,本文试图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经理人的薪酬进行分析,寻求一种满意的经理人薪酬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应当在企业的收益分配中享有份额。本文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调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希望该模式能为其它类似高新技术企业的收益分配提供一种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企业人力资本与收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苹  何智伟 《商业时代》2006,(10):27-29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的产物。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谈判力不同,决定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条件不同。本文将从人力资本和企业收益的内涵、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分析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必然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顿曰霞  孙涛 《商业研究》2005,(19):76-78
在知识型企业中,股东已不能再依靠物质资本的所有权独享企业的控制权,人力资本的产权权益要求得到更大的体现,从而使知识型企业的治理体现为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共同治理。在公司治理中通过双方优势———劣势的博弈来确定各自的地位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张伟  马聪 《江苏商论》2012,(6):133-135
企业所有权分享主体的安排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流派:一种是"物质资本股东至上"理论,强调企业所有权由物质资本所有者单方面拥有;另一种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所有权应该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资本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们提出了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价值体现与剩余索取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岚  唐炎华 《商业研究》2004,(22):45-47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产权特性,在企业价值创造、市场价值提升和风险承担等方面具有与物质资本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家理应参与企业剩余分配。EVA奖金计划是企业家实现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的重要途径,从而促使出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目标一致和激励相容。  相似文献   

15.
当今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本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这就必然导致要求在企业中确立人力资本的产权地位,使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的范围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本文介绍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特征,主要研究了当今我国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主要形式,并对每种形式作了相应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立足于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构成的新资本观,根据资本权变因素,公司治理模式可划分为资本雇佣劳动型、劳动雇佣资本型、劳资双方共同治理型和利益相关资本多元共同治理型;依据实施监控的主体,公司治理可划分为股东主导型治理、债权人主导型治理、经理主导型治理、员工主导型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人力资本的谈判力是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主要权变因素,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过程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的过程,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和程度是双方博弈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17.
王瑾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6):215-216
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决定了对其所有者进行激励的重要性。尽管人力资本产权有各种实现形式,但从现实的企业制度安排来看,人力资本产权股权化,即将人力资本的贡献折合为一定数量的股份,与物质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趋势。员工持股制度既提高了员工的归属感又有利于人力资本正态效应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力资本参与分配,是承认和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重要薪酬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企业控制权安排有两种理论流派:“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资本所有者”的范围内,两大理论都承认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控制权主体,都是基于“资本所有者至上”理论下的企业控制权安排形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控制权中的最优配置份额,取决于各自的谈判力。合理地安排企业控制权,应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纳入“企业治理”范畴,不能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以实现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于萍 《商场现代化》2007,(27):297-298
企业家人力资本具有高度稀缺性、风险抵押性和不同质性的特点,现代企业实际上是所有者和管理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特别合约。在年薪制、管理者收购、分成制和股票期权制这些管理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合约中,股票期权制是能够较好实现效率性和公平性兼顾的合约形式。  相似文献   

20.
徐毅勇 《中国市场》2007,(31):126-128
人力资本已与财务资本在企业资本安排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应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应的产权,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采用何种方式参与收益分配,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分配的方式,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