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并且互为最大邻国,加强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贸易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不平衡,贸易秩序混乱等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一些积极因素正推动着这些问题逐渐解决,同时中俄贸易结合度和中俄贸易的互补性为两国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作为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俄两国不仅在地域上关系紧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也很强,双边贸易潜在市场巨大。就目前来看,由于受贸易结构失衡、中俄贸易间固有的"灰色清关"等贸易环境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中俄两国贸易合作的开展不够顺利。因此,在当前中俄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双方必须携手来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开创新局面、迈上新水平,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总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战略逐步提升,两国间的经贸发展状况越来越务实。目前,中俄两国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而且中俄两国先后加入APEC,为中俄双方及APEC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极大地推动了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中俄在APEC框架下,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两国的贸易发展现状及贸易效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取得很大进展,但也存在双边贸易占两国贸易总额比重低、商品结构互补型特征显著等问题。中俄七大行业均存在产业内贸易,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强两国相互直接投资合作,实施品牌差异化战略,发展基于产业内分工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航标,也是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的行动指南。但从中俄两国经贸发展的现实来看,双边贸易规模波动比较大、贸易结构欠优、中间产品贸易占比低等问题均与经贸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符。究其原因,缺乏产业对接与合作是制约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中俄能源合作为例,以"能源+通道+市场"模式,搭建"俄罗斯主导、中国嵌入,中俄共同主导、相互嵌入,中国主导、俄罗斯嵌入"的产业链,实现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合作,夯实两国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促进贸易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以产业链构建加快推进中俄两国经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俄双方政治互信升级,两国建立了更为密切、全面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章基于较长时间跨度(1989~2010年)中俄双边贸易相关数据构建贸易引力扩展模型,研究两国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潜力问题,并提出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完善贸易制度安排;强调各领域的务实合作;积极构建中俄自由贸易区;加强双边经贸结构调整,培育新兴贸易形态。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中俄贸易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工业制成品,而俄罗斯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源性产品,两国贸易具有明显的互补性。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俄货物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发展回顾,进一步展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前景,从多个角度的分析得出中俄贸易前景广阔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俄两国是两个相邻大国,虽然所有制的性质不同,但却在以不同的改革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取向迈进。从地理位置上讲,开展双边贸易有着比较便利的条件。中俄两国由于双方高层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两国政治关系较好,这对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992—1995年,总的发展情况并非令人满意,其间贸易波动幅度较大,其轨迹是:“迅速发展——急速滑坡——缓慢前进。  相似文献   

9.
伴随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更加密切,在各国的贸易中双边贸易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与俄罗斯作为最具实力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俄之间的贸易合作对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中俄双边货物贸易数据(2002—2015年),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对中国俄罗斯双边货物贸易关系进行研究。文章发现2002年以来,中俄双边贸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现阶段两国货物进出口呈现增速放缓、波动发展态势。实证分析两国贸易强度指数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对俄罗斯贸易强度在波动中增长且始终大于1,而俄罗斯对中国贸易强度却始终小于1。商品结构方面,中俄货物贸易长期结构单一,主要为产业间贸易,且发生在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部门,但有机化工商品在俄具有一定竞争力。最后,针对中俄贸易未来的不确定性、贸易结构单一、能源依赖等问题,提出四条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俄双边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中俄贸易额出现了十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中国也从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退居为第三位。在这种情况下,应冷静思考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调整发展思路,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尽快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隐患,迎接危机带来的挑战,这对促进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提升双方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概括了中俄贸易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中俄双边贸易的出现的新变化、中俄相互投资领域的新趋势、中俄边境贸易制度的调整;论述了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新机遇,包括双边政治互信的加深、两国经济持续增长及俄罗斯面临"入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俄两国十分重视发展服务贸易,两国服务贸易均取得较快发展,但是与中国相比俄罗斯服务贸易规模较小、发展相对缓慢.中俄双边服务贸易合作在旅游业、运输业、劳务和工程承包、教育、通信业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大进展.双边服务贸易合作基础坚实,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两国应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服务贸易合作潜力;优化双边贸易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教育合作,培养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加强政府间交流合作,提高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特别是中俄经贸合作已进入快车道.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从2001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56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则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但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11月起,中俄双边贸易额开始缩减.为争取在201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达800亿美元的目标,有必要针对中俄贸易收支的特点,提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推动中俄贸易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中亚东欧经贸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中俄总理第十二次定期会晤在俄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俄罗斯总理祖布科夫2007年11月6日在莫斯科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二次定期会晤。祖布科夫强调俄中关系目前正处在历史上最高水平。对于未来,两国总理一致同意双方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提高双边贸易的质量和水平。优化贸易结构,提升机电、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在双边贸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两大新兴经济体,其双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出发分析了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并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探讨了中俄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结果表明,中俄贸易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竞争性。在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和完善贸易环境的同时,中俄双方还可加强在军事、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4—2013年数据,运用贸易强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并建立引力模型,对中俄两国贸易互补性及贸易发展潜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俄贸易关系比较密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以及机械与运输设备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俄罗斯在资源类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并且两国比较优势产品间互补性较强,两国经贸合作潜力巨大。提出优化双边贸易结构,拓宽经贸合作领域,合理利用边境地区区位优势,进一步深化边境贸易合作及金融与投资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产业在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对中俄两国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笔者分析中俄贸易结构,并且对中俄两国的贸易结构优势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同时对两国未来贸易发展的新方向做出简要的阐述,希望能够使得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世界两大新兴经济体,中俄双边贸易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复苏具有积极意义。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劣势指数以及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俄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国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互补性,两国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均不具有比较优势,但中国具有明显后发优势,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后,借助地缘优势、国际政治环境需要,双方良好政治关系、文化认同等利好因素,中俄经贸合作明显提速.但在中俄经贸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商品贸易过于低度化、单一化、双边贸易不平衡、贸易规模偏小、产品结构不合理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研究优化中俄经贸合作契机,提出了扩大贸易规模、持续改善贸易结构、开启服务贸易与劳务合作、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