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距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江苏南北同样也存在着经济发展差距,有差距才有产业的互补与合作,才会为苏南与苏北之间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提供可能.文章在阐述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正反面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产业转移主要考虑苏南向苏中、苏北转移,苏中部分产业向苏北转移,注重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本文具体论述了江苏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现状与政策评述、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路径,以及产业转移中的中小企业借助区域经济国际化加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苏北与苏南产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距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有差距才有区域间的互补与合作,而正是这种互补与合作为苏南与苏北之间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分析借鉴国外区域产业联动政策启示的基础上,结合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苏北与苏南产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江苏苏南、苏北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公共产品供给水平高低不同,导致两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产生巨大差异.文章对苏南江阴市和苏北赣榆县的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指出"江阴模式"对苏北农村地区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检验江苏省R&D投人与科技成果产出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对于江苏专利和科技论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科技活动人员对江苏科技论文没有显著的正效应:专利对于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的正效应,而科技论文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还需要指出的是,专利产出、科技论文产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绩效贡献率存在地域差异,专利对于苏中、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对苏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正效应,科技论文对于苏南和苏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较显著的正效应,而对苏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没有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6.
江苏分苏南和苏北。苏南富甲天下,苏北相对贫瘠,然而苏北占尽了江苏的黄金海岸线。苏北,如何走出经济洼地,如何与苏南等发达地区比肩齐飞?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规划》,为苏北地区的振兴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7.
物流与经济的关系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而改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拉动物流发展;在经济发展程度居于其间时,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江苏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徐州市,应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与苏南的经济差距,最终实现苏北、苏中、苏南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加工贸易整体规模较大,但区域发展不平衡,苏南、苏北地区在加工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地区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水平、利用外资质量等条件不同。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加快苏南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壮大苏北地区加工贸易规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正锋  王铁 《江苏商论》2010,(12):60-61
产业转移与物流发展关联度非常大,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产业转移的实施效果,尽管苏北物流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承接苏南产业转移过程中还存着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基础设施相对能力不足、体制性障碍等问题,因此苏北应通过创新物流发展模式、增强物流基础集聚效应、培育品牌物流企业、推进物流联动发展等措施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更好更快地承接苏南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苏南苏北的现状出发,浅析了产业转移后,苏北现面临的社会问题,认为苏北现在面临的问题与苏南曾经的问题有共通之处,因此,应该在借鉴吸取苏南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趋利避害,制定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也对江苏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江苏省居民收入差距也在加大.其中较突出的是苏南、苏北区域同居民收入不平衡现象.过大的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不但会影响到江苏省的经济效率,还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最终制约着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将对国际贸易影响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苏苏北地区工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占江苏近一半的苏北地区,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只占20.73%,且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慢于苏南和苏中。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苏北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外资引进效应未能实现、人才吸引机制不够完善、地区文化缺乏创业精神和商业意识内涵等。苏北地区必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发挥文化经济功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大力吸引外资、扶持重点产业,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苏北地区经济和人民福利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产业转移缩小苏南苏北之间的经济差距,但是数据显示产业转移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认为虽然苏南目前存在产业升级和转移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的内在要求,但是现阶段苏南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力仍然大于分散力,市场转移意愿并不足够强烈,因此政府层面的产业转移促进政策必须要尊重市场规律,以防出现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4.
杨方方 《中国市场》2014,(46):33-35
本文从生态学视角,按照产业生态化效率评价指标的原则,构建了江苏省经济生态化综合发展效率的模型,通过对江苏省13市在2008—2012年的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的方法,在分析江苏省13个市经济生态化综合发展效率的基础上,揭示了江苏经济发展现状,得出江苏经济生态化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上发展应各有侧重的结论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冯秀清 《江苏商论》2008,(4):136-13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既是中国的国情,也是江苏突出的"省情"。为了缩小苏南苏北经济的巨大差距,近期江苏采取了苏南苏北挂钩共建"区中园"的方式。与传统的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式相比,这一方式有哪些特色?这一方式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无疑对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共同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既是中国的国情,也是江苏突出的"省情"。为了缩小苏南、苏北经济的巨大差距,近期江苏采取了苏南、苏北挂钩共建"区中园"的方式。与传统的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式相比,这一方式有哪些特色?这一方式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无疑对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共同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2016,(10)
江苏省虽经济较发达但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本文以江苏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流动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研究证明人力资本流动对苏南和苏中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对苏北经济增长的影响呈上升趋势,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对缩小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北部,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5个省辖市,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近年来苏北地区在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但其增速和发展水平仍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与苏南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并有扩大化的趋势.实现苏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缩小江苏南苏北经济差距,也是苏北地区从基本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9.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北部,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5个省辖市,土地面积524万平方公里。近年来苏北地区在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但其增速和发展水平仍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与苏南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并有扩大化的趋势。实现苏北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缩小江苏南苏北经济差距,也是苏北地区从基本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0.
刘彬 《商场现代化》2008,(6):247-248
本文采用聚集指数方法对江苏省产业集群发展从江苏省和三大区域两个层次来进行考察,江苏省总体上的趋势是在空间上聚集程度越来越大,分布越来越不均匀,而苏中、苏南、苏北三大区域的聚集指数也反映了这点,而经济发展好的区域苏南聚集的程度更是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苏北。用空间局部自相关进行分析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产业集群发展态势非常好,极少出现产业集群发展的"低洼地"情况。镇江、扬州、南通产业集群相对于上述地区发展缓慢,本身产业集群水平处于刚刚起步。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泰州产业集群发展在江苏省处于落后地区,很多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低洼地"的状况,这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