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DEA方法测度了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W型"特征,在2000—2010年的平均值为0.607,表明全国的能源效率水平较低,能源损耗较为严重,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大。从2004年以来,全国及地区能源效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从区域间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最高的,平均值为0.78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第二的是中部地区,其平均值为0.5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效率值最低的是西部地区,平均值为0.416。从主要省市来看,全国高效率省市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市主要集中在宁夏、贵州、内蒙古、甘肃、山西等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支出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教育支出的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的规模效率高于东部.要素集聚和转移支付依赖是造成地区间教育支出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因而东部地区应注重教育支出结构优化,提高规模效率;中西部地区仍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本文基于1990—2013年三大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系统SYS-GMM动态面板回归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化肥施用量、农村居民固定资产投入以及农村居民个人收入等因素对全国三大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是就影响差异而言,东部地区的农村固定资本投入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带动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用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以及农村居民个人收入的提高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反而高于东部地区。可见,东部地区农村固定资本的投入数量及利用效率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同时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讲,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近年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年我国上市家族企业的数据,运用全要素生产率的BCC模型,测算了家族企业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效率,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发现:我国家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特征,行业差距突出。为了提高我国家族企业生产效率,政府应逐步完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通过DEA 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影响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农业技术进步效应,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效应;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并且东部、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同样来自农业技术进步效应的驱动。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落脚点应是促进农村金融区域平衡发展,不断提高其服务农业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首先对我国能源效率进行Malmquist指数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正增长趋势,东部地区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后,且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差较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发展不平衡。再将能源效率的测度结果作为因变量,运用Tobit模型,并考虑了国内外能源价差等因素,T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能源价格的改革需要其它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7.
文章使用DEA方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划10年(2001-2010)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及其构成采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MPI)进行测评,并将Malmquist指数分解成四个部分,即: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文章的结论是:在时间上,我国农业TFP的V型周期性波动趋势明显,并且根据分解后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发现了推动我国农业TFP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在地域上,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区域上仍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增长率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相等,但是差别已经在逐渐缩小。中国农业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要同时提高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效率增长率,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非参数指数法测算了各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技术进步率TECHCH以及技术效率变化EFFCH。除了江西省的平均增长率小于1外,其他省市的均为正增长,东部地区较中西部提升较快;我国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恶化阻碍了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詹逸涵  金明 《商展经济》2024,(1):152-156
当前,中国正从各方面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提高绿色能源效率是转型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利用2013年至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计算中国30个省的绿色能源效率,并采用GML指数模型解释效率变化。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效率的增减上看,我国绿色能源效率以2016年为节点,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2)从地理分布来看,绿色能源效率较低的省份在地理上集中在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高绿色能源效率的省份大部分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且地理位置相对分散;(3)从区域特征来看,在中国的四个主要地区中,绿色能源效率的平均水平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其中,2013-2020年间东北地区的效率提高速度最快;(4)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进步是绿色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且各区域的技术进步指数差异较大。本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三阶段DEA-Malmquist面板模型,本文对1999-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地区间和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率较大;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力变为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中纯技术效率持续恶化,规模效率得到了初步改善;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最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完善程度、政府扶持力度、城市化进程和初始人力资本,对文化产业生产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各细分行业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来提升双向FDI技术溢出效率,推动绿色经济增长。本文选取200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动态SBM-GML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相对价格法分别测算商品市场分割指数与要素市场分割指数,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定量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市场分割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双向FDI显著地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通过提高绿色技术进步水平来实现;东部地区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只有当存在商品市场分割指数与要素市场分割指数分别超过某个门槛值时,双向FDI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在全球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能源消耗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如何有效提升能源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2004-2019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运用OLS和2SLS方法实证分析FDI对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层面,FDI能显著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地区层面,FDI对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却会降低中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而对于东部地区,FDI对其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无显著影响。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投入、人力资本、政府环境规制等因素均会对全国及各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在提高外资引进质量的同时,增加研发投入的支出、提升自身的能效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还应分地区制定差异化的引资策略,促进结构升级,积极提升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BCC-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2000-2011年中国30个地区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对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现状及变动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物流行业整体能源效率水平不高,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物流行业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年份和地区,纯技术效率负增长减缓甚至阻碍了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节能政策,将中西部作为我国物流行业节能的重点地区;发挥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显著提升作用,进一步加速技术进步;将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当作物流行业能源效率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技术效率是文化产业增长的源泉和保障,已有的文献缺乏对影响文化产业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包括产业政策、市场文化需求、人力资本等六个要素,然后采用随机前沿技术对我国2004-2009年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运用核密度分布图分析了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文化产业生产函数中的非技术效率表现显著,复合误差项中有46.7%来源于技术非效率性;产业政策、市场文化需求、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产出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约束了技术效率的提高;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分布曲线呈现左侧拖尾、低位震荡特征。从分地区的分布曲线看,东部综合技术效率差异较为显著,中部的效率先恶化后提高,西部的效率近年来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提升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和结果,揭示其演变规律对于推动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沿海53个城市2001—2017年面板数据为对象,采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核密度估计以及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测算并分析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从效率时空演变特征来看,整体水平和地区差异由剧烈波动逐渐稳定;南部和北部地区效率类型集聚性增强,东部地区呈现两极分化;当前城市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处于中低和中高水平居多,分布格局与如今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一致。从效率趋同规律来看,不考虑邻域水平时,稳定在原类型概率很大,俱乐部趋同效应显著,很难发生类型转移;考虑邻域水平时,俱乐部趋同特征在不同邻域水平下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的农业生产效率情况,选取2000—2015年内蒙古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内蒙古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内蒙古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出缓慢波动增长趋势,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看,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要大于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市场经济改革后1995-2009年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几乎没有提升,甚至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长期没有得到改善;第二,1995年后我国服务业技术进步出现正增长,而技术效率则到2005年后才逐步提高;第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TFP增长优势明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升反降,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效率改进没有出现"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度1995-2011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评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不同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区域的农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而影响传导机制则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日益削弱,亟须寻求由追求农产品出口规模向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转变的途径,中部和西部则处于规模经济效应上升阶段。此外,要素重置效应表明,当前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与要素禀赋存在一定偏离。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3-2008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及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对外投资传导的国际R&D对国内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无显著正向影响,对外投资的积极逆向溢出效应还未显现。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对外投资对我国各省区的逆向溢出存在明显差异,对外投资显著促进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无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的高水平人力资本显著提升了对外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中央财政正式设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推动农业机械化,东北三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随着政府农机扶持政策的不断深化,种植业的农业机械投入不断增加、种植业生产总值不断上升。本文运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东北三省种植业的农机投入对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各分解项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机投入对种植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对绿色规模效率、绿色纯技术效率有较大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