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晓亮 《中国工商》2004,(8):68-68
刚才,我读了胡德平同志的文章,里面提到有一个省判了一个民营企业家死刑。被判死刑的原因,是因为他戴了“红帽子”,是一顶形式上的“红帽子”,实质上他的企业是私营企业。目前,我还不了解具体案情,据说是产权不清晰。但无论怎么说,也不能判死刑啊!  相似文献   

2.
长青 《新财富》2006,(3):102-106
“讲诚信不是大企业的专利”王:对于“诚信”的价值,没有人不认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可以做到“诚信”。1985年我为新加坡政府编写儒家伦理道德教材时,曾在当地一个中学试讲“诚信”这一条伦理。有学生告诉我:我父亲经营一个钟表店。经常受到欺骗,逼得他为了生存也要欺骗别人。我的回答是,“诚信”对于企业是“生命”,“生命”没有大小。但是一个大企业不诚信,追成的损失会更大。小企业不诚信相对来说会损失少些。这是个取巧的回答。从“功效”的角度去看,能不能说诚信跟企业大小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冯小刚是一个好导演,一个难得的产品总监。等他不拍电影了,把他请到企业里做产品研发,行不行? “我看行!”葛优说。  相似文献   

4.
“傻”丈夫     
大家都说我是贤妻良母,所长的好内勤,局里也年年评我为“贤内助”,“五好家庭”。可谁知我为之付出了多少少?“家”好像是我一个人的家,他只不过是宾馆的“常住客”。就是这样一个丢家不顾的人,还多次被市工商局、市政府、地区工商局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市管员”。每当他拿回荣誉书,我是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领导评先进为什么不将“顾家”这一项放进去?笑的是我的付出有所回报。结婚12年,我随他在农村“东进西出”,“南征北战”。吃苦不要紧,我就是受不了他干的那些“傻事”,如果您换成我,您看看是不是让人生气?农贸市…  相似文献   

5.
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说到,现在中国很多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卖10亿件衬衣不如人家卖1架飞机,因此,中国企业要进行产业升级。见他慷慨激昂,我只有苦笑,这分明又是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嘛,这种情形我遇到的太多了。于是我反问:“那你认为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呢?”朋友摇头。  相似文献   

6.
感悟海尔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认为海尔直接在发达国家建厂这种方式不是很合适,政府也不应该鼓励国内的企业这样做。他的这篇文章是从国内办厂国内销售、国外办厂国外销售,创牌还是贴牌等几个方面来讲的。这里涉及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他比较认可的就是格兰仕和德隆。我不赞赏肯定一个(企业),就否定另一个企业。  相似文献   

7.
邵甜甜 《商》2014,(22):83-84
马克斯·韦伯并不赞同“人民主权”的实质民主理论,他认为民主不是给人们更多的权力,也不意味着大众的直接统治,而是一个确保政治和国家领袖富有效率的机制,一种选举民主。民主的价值在于其是选举产生负责人的领袖的最好方式,给予统治者以合法性和权威性,使其能够按其自主性进行统治,不受组织和外界的干扰和制约。韦伯被誉为精英民主的重要代表,他对民主的理解和主张是对传统民主理论的一种挑战,改变了西方民主理论的发展路径,对熊彼特和达尔等人的精英民主人士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范棣 《中国工商》2005,(5):84-86
我不认为舒马赫提出的“小即是美”的观点有什么不对,但这并不妨碍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这样一个见解。即“大即是优”。正如厉以宁先生指出的那样,企业规模的大小不应当成为评价一个企业卓越与否的标准。然而对两个规模不同、但同样优秀的企业来说,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显然比一个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卓越。  相似文献   

9.
《上海工商》2003,(10):33-33
徐国俭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出生在浦东的川沙.和他交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不经意间流露的品德:朴实、坦诚、务实。他对企业的掌控是稳扎稳打的,但又并不缺乏创新。我问他:很多人说,上海人做企业,难成大气候,因为踏实的背后.可能就是闯劲的缺乏。听了后,他从嘴里进出一句话:“我不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0.
黄怒波 《商界》2008,(5):98-98
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独裁系统,企业没有民主。在这个事情上,我不太认可所谓现代公司制度,我认为很多从德鲁克开始的公司理论都是失败的。你看西方的例子,几百年资本主义,制度制约有没有?但这次次贷危机你看多少人破产,日本企业家都来跟我探讨怎么活下去。要是想依靠一种制度做企业,那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只有落后的经营,没有落后的行业”,这是一个多小时交流中,杭州明达艺术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龚突明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想这也是他和他的企业一直能在演出服装市场独占鳌头的秘诀。  相似文献   

12.
迟宇宙 《广告大观》2003,(11):35-37
大部分超过20年历史的制造商都有一个连续的“十年再造”过程。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中国企业家翘楚柳传志先生进行交流,他认为在企业内部的确存在这样一个“再造”过程,但他不确定是否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以联想为例:  相似文献   

13.
我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认识李玉琢的,当时知道他是“四通前高级副总裁”、“任正非得力的副手”,这种定位来自于道听途说。对其理解的加深则是在此后的五年间,一个名气和四通、华为无法相提并论的企业被他带至国内行业第一的水平,不由你不肃然起敬,更为肃然起敬的是他作了很多传奇事情,竟然几乎毫无名气;深刻了解则是在其从利德华福愤然辞职之后,有了空闲的时间,也有了讲述的心情,了解了他18年的企业经理人经历,这个东北汉子的人生脉络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4.
“人才第一”信念是三星创始人李秉喆提出来的,这一信念也贯穿了他的整个经营生涯。他认为,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依靠人才的力量,注重培养人才的能力,这也是三星公司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董璐 《中国电子商务》2007,(4):I0023-I0023
从一名政府公务员转型为企业管理者,杨卫东没觉得有太多的不适和艰难。没有企业管理经验,就去补充知识,2003年他开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的EM—BA课程。之后,他在中国电子集团内部创业,创办中电银通公司,他说自己很享受那种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公司策划、人员招聘、组织搭建,形成一个团队,完成一个产品,共同达到一个目标,这些都是初创企业必需经历的,和成熟企业完全是两回事。我没有经历过,我愿意去尝试,我也很享受。”  相似文献   

16.
张华光 《农机市场》2009,(12):14-14
朋友当了老板,每次见面的第一件事总是夸赞他的团队如何“棒”,待遇如何“高”,如何充满激情。的确,这个企业每年都能超额完成销售任务。今年借“全国农机会”之便,去他的摊位上拜访不遇。只见参展人员正席地而坐,热火朝天地玩纸牌。当我以参观者的身份询问产品情况时,他们头也不抬地抛来一句话:“自己看。”我不知道我的朋友看到这番描述会做何感想。  相似文献   

17.
怡闻 《浙商》2008,(9):58-59
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并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来形容他。郭台铭给人的印象也是霸气十足,但他说:“其实我这个人很好相处,我只不过是一个很理性的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每个企业CEO的成功,不在于企业为社会制造了多少产品,而是制造了多少“CEO”,是否打造了一个让每位员工实现自身价值、让企业实现永续经营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糖烟酒周刊》2007,(6):10-10
对于中国的17大名酒,双沟集团董事长赵凤琦先生有一个观点很形象,他认为目前中国的老名酒是“三三制”:三分之一发展非常好,三分之一表现平平,而另外三分之一则是“破铜烂铁”。那么同样,对于老名酒的“活力迸发”现象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言以概之。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所说的名酒活力迸发其实是“虚虚实实”:有的名酒在切切实实地增长,各方面都有提升,而有的则是虚热,所谓的增长还不透明,不能让人放心。  相似文献   

20.
“你挑我,我也挑你;你不挑我,我也不挑你;你要挑我,我就挑你。”经常有人这样戏称选择特许连锁的工作.然而这样“挑”并不能帮助你找到和加盟一个好的连锁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