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金短缺长期困扰着非洲的发展,为了弥补资金的缺口,很多非洲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地吸引外国投资。然而,外资流入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流入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而且集中于能源矿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资金流入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综观外国直接投资在非洲的流入特征和趋势,需要重新审视外资流入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非洲各国必须采取适宜本国实际的各项措施和政策,在积极吸引外资的同时引领外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东道国外资激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投资激励措施吸引外资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常用的政策手段。本文简述了东道国外资激励政策的理论依据,从溢出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出口和就业等方面分析了东道国投资激励政策的收益;从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财政收入减少、资源配置扭曲等方面分析了东道国激励政策的成本;从不同激励工具、不同跨国公司、不同母国税制等方面指出了东道国外资激励效应的客观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我国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外包作为新世纪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业态,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创造以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为特征的中国外包中心,把承接各种服务外包业务作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当前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吸引外资对东南亚国家吸引外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吸引外资的浪潮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忧虑,中国吸引外资是否会导致流入东南亚国家的外资逐渐减少。本文在假定外资的供应是有弹性的前提下,利用对外投资区位决定因素的模型和固定效应分析方法来检验中国吸引外资与东南亚经济体吸引外资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1986年至2001年间,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长实际上提高了邻国经济吸引外资的能力,而不是排挤了邻国外资的流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外资在我国地理上的分布严重失衡,85%以上的外资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是收效甚微.本文首先回顾了国际市场折衷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然后从影响外商投资动机的主要因素出发,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条件逐一对比;最后,针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不利因素,笔者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WTO体制与我国外资鼓励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鼓励政策在我国吸引外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尤其在加入 WTO 后,我国的外资鼓励政策的弊端逐渐显露,并且受到了国际规则的约束。本文拟通过分析当前外资鼓励政策的现状,以及其与 WTO 体制的冲突,并结合入世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来探讨今后我国外资鼓励政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外资的流入,对东道国可以产生许多积极效应,如弥补投资缺口、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吸引外资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外资政策选择自然成为各国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随着十六大对吸引外资的更高要求和一系列外资并购政策的相继出台,外资并购必将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在分析了外资并购活动中外资方和我方不同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外资并购中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外资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对于社会就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外资企业在直接吸纳就业人口的同时,还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流入又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这对社会就业而言未必完全有益.笔者分析了外资政策与社会就业的关系,并从扩大社会就业的角度对外资政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2007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了连续多年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房地产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吸收外资的最主要领域,房地产已经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第二大顶梁产业.很多原因导致了外资大量地涌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包括:资本主义本质、房地产的金融环境、国民经济的增长、房地产事业的扩张和人民币的升值等.房地产领域的外资流入对我国房地产事业的影响和对应的管理政策已经成为了当前房地产领域的焦点话题.采取有利的外资流入管理政策成为了我国房地产领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黄丹 《价格月刊》2001,(5):35-36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单方面的鼓励外资进入,限制国内资金流出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流入逐年增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引进外资手段不当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本文拟从引资规模、外资产业投向、外资来源以及外资地区投向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资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在推动东道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东道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冲击.主要表现在:冲击国内市场份额、民族工业及国有品牌;冲击政府经济政策;阻碍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等方面.对外资并购,我国应采取反并购的法律手段,健全关于规制外资并购的法律制度,完善外资并购的法律环境,有效规范、控制外资并购行为.  相似文献   

13.
外资流入对我国本币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巨额外资流入形成的资本项目顺差,在现行强制结售汇体制下必然导致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增加必然使央行因外汇占款而增加投放基础货币,央行为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势必采取对冲政策压缩国内信贷供给,这样会使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性及央行调控货币投放对象结构的能力下降、货币供给机制发生逆转以及货币政策稳定性降低等。为消除或减轻外资流入对央行本币运行的不利影响,应采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利率与汇率相关性、管理外资流入、改革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机制及放松进口管制等政策。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外贸进出口、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和促进就业。本文详细回顾了中国吸引外资政策的历史变更,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将中国吸引外资政策变更划分为三个阶段。之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外资政策面临的挑战,经济转型要求我们对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调整,这必然涉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资问题。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结合当前最新经济形势,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新政策,并由此可能引发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就业创造效应和产业调整效应.与此同时,印度"外资新政"不但使印度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一个强劲竞争对手,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对外投资机会和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外资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外资并购呈逐年上升态势,在给我国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外资并购容易形成垄断和控制,大幅度裁员影响社会稳定,相关法规建设严重滞后且缺乏可操作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对外资进入具体行业的程度规定还不够明确,在反垄断审查中缺乏权威的数据支持等.文章提出,我国政府应重新架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外资并购可以进入行业或领域的具体程度,完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并购经济信息网络、分析体系及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监管协调机制,注意运用我国市场潜在的优势,尽量在并购中获得较高比例的控股权,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吸引外资并购西部国有企业,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进行投资和并购.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不稳定性对一国吸引外资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不少发展中国家为此在本国的外资法中规定了稳定性保证的内容.我国应当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在今后外资立法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 自1979年我国第一部外资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以来,我国的吸引外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据统计,1978~1995年,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5.8万个,协议利用外资395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354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1995年世界投资报告,1994年国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350亿美元,其中840亿美元投向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高达340亿美元,约占其40%。1995年我国协议利用外资91O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81亿美元,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仅次于美国而排列第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跨国购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最主要方式,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的63.8%。目前外资收购中国企业国有股和法人股股权的法律障碍不复存在,各界对外资购并的期望都很高,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外资购并本质上是受资本的逐利本能驱使的,只有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才具备吸引外资的基础。目前外资瞄准我国的优势领域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伴随外资流入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消极现象不能掩盖外资所带来的诸多正面效应。这应是我们对待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基本认识。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资流入的分析应更多地考虑制度及体制方面的因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的破产机制,地方的保护倾向,以及潜在的政策收益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