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产品为主,产品结构雷同。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利用差异化对价格的影响,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定产品差异化战略;增加研究开发预算;利用要素禀赋优势,生产差异化产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多产品企业贸易理论框架,利用2000-2006年制造业出口企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多产品企业特征及其产品转换行为进行深入刻画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多产品企业是中国出口企业的主导力量;产品转换行为成为出口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多产品出口企业相对于单一产品企业拥有更高的产出、企业规模、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盈利能力;产品特质、企业特征、行业竞争等因素都影响着企业进入退出以及产品转换行为选择;产品转换伴随着可观测到的企业绩效改变.  相似文献   

3.
《商》2015,(16)
出口产品结构是一国和地区要素禀赋、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具体特征。贵州省如何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取决于对其结构的系统研究。由于每个地区的要素富裕程度不同,因此本文在研究贸易结构优化升级中,把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文章系统分析了贵州省出口商品结构的总体现状并结合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贵州省出口产品结构正经历一场出口结构转变的显著变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贸易大国,却非贸易强国。本文在结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就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影响中国对外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列依次是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开放程度,而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5.
刘健  项松林 《财贸研究》2012,23(5):131-138
运用中性技术和偏向性技术对比较优势进行理论拓展,异质性企业理论扩大了H-O模型的比较优势。与中性技术相比,偏向性技术具有扩大或缩小出口的作用;偏向于丰裕要素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扩大出口;而偏向稀缺要素的技术进步不利于出口扩张。要素禀赋、企业异质性和偏向性技术进步使得一国出口产品具有锁定在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固化特征,难以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这一结论不仅可以解释中国多年来未能实现出口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问题,也为进一步的经验验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产品空间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的新方法。利用这一理论分析框架计算得出2007年至今浙江出口产品对国际市场的显性比较优势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浙江出口产品空间的聚集度不高,关联性较为疏松的结论。而在对拉美市场的出口上,浙江产品具有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产品空间的集中度较高。因此,浙江出口战略升级的重心应放在基于产品结构理论的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着力开发拉美市场等新兴市场。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产品复杂度、产品密度及其二者交互的结构特征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利用1962-2015年148个国家794种产品的全球商品贸易四位码面板数据,分别运用OLS与Probit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1)产品复杂度越高,产业升级的难度系数递增,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越低;但是,产品复杂度的增加,抑制优势产业失势的能力提高,对产业失势具有显著阻止作用.(2)产品密度越高,产业跳跃幅度越小,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实现;同时,产品转换的风险越低,越能够加速落后产业失势,退出市场.(3)产品复杂度与产品密度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二者的交互对产业升级与失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因此,产业升级是基于整体能力网络的系统工程,通过同时提升产品复杂度和产品密度,开展前瞻性产品结构顶层设计与能力建构之间的互动,有助于一国谋求全球新地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成为制造业智能化的重要表征,并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愈发深远的影响。研究使用中国2000—2014年行业层面的机器人应用数据、企业层面的机器人进口数据以及中国企业和产品层面的两类微观数据,检验工业机器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企业和产品层面的实证结果均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且在考虑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样本选择偏误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进口工业机器人的准自然实验同样稳健,且促进效应随引进时间递增。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主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和劳动要素升级三个渠道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浙江省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原有的依靠初级要素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已不再适合传统产业的发展,甚至产生了制约作用。因此,浙江省传统产业应加强对高级要素的有效利用和培养,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依靠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功能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1997~2006年10年间我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要素禀赋特征和附加值特征,认为产品内分工主要发生在我国制造业中的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但劳动要素优势仍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在获取更高附加值的利益驱动下,我国制造业内的企业会自主进行资本和技术积累,从而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的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可否借助儒家文化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仍是一个未知的学术问题。文章采用2001年到2007年中国海关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非正式制度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历史的信息和数据来解释文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儒家文化促进了我国企业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并对民营企业影响大于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文章不仅分析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经济学价值,对如何提升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力提供了证据和新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多产品企业异质性理论框架下,构建多产品企业古诺竞争模型,分析环境规制政策变动对企业出口产品范围与分布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本文采用面板计数模型与受限因变量模型等方法对理论分析的相关命题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政策会通过提高固定成本缩小污染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范围,同时增加其核心产品的出口集中度;对于清洁企业而言,环境规制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其竞争,从而减少了企业出口产品类别,并使得其出口分布向非核心产品偏移。此外,采用企业层面环境规制指标与不同分位数海关编码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以上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异质性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可在产品层面揭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出口动态行为关系的一般模型。同时基于中国2001—2006年多产品出口企业数据对理论命题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质的创新行为对包括核心产品在内的不同出口动态行为存在异质性影响机理;产品创新存在蚕食效应,工艺创新存在规模效应,企业会依据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以何种创新实现出口进入;对在位出口产品而言,产品创新将扩大企业面临的蚕食效应,提高在位产品出口退出率,缩短产品出口持续时间;工艺创新可利用规模效应,降低产品出口退出率,延长产品出口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4.
郭曙光  王叶 《商业时代》2011,(16):29-30
众所周知,产品和服务的技术难度与价格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要素。从企业竞争力的资源观出发,各企业的要素禀赋具有多种、多层次差异性,这需要在进行模块化管理时分层次加以研究,分别制定策略。文章针对现代知识型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创新地从模块化的理论出发,基于知识型企业的特点,进行虚拟企业实施模块化管理时的经济学分析,以及虚拟企业模块化应用的分层次构建的比较分析。以期有助于虚拟企业通过分层次模块化的针对性构建来提高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周沂  贺灿飞 《财贸经济》2018,(6):115-129
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是现阶段增加国家出口产品竞争力和增长动力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2000—2011年HS4分位数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集聚经济与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标,从技术复杂度出发,研究不同类型集聚经济影响中国出口产品演化的微观机制与作用途径.本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集聚经济所带来的外部性改善了城市出口产品结构,显著提高了高技术复杂度产品进入的概率,降低了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退出的风险,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具体来说,多样化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技术复杂度产品进入的概率,同时也显著降低了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退出的风险,而专业化增加了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退出的风险.进一步地,不同类型集聚经济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出口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提升城市产业集聚水平,尤其是多样化集聚水平来助推我国出口升级,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海关匹配数据,以加成率为视角对中国出口企业产品创新行为与盈利能力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出口企业产品创新行为提升了加成率;东部地区出口企业产品创新的"加成率效应"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并不显著;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均有显著的"加成率效应",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并无该效应;民营和外资出口企业的产品创新均显著提升加成率水平,但国有企业并不明显;通过扩展的M-O模型,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出口企业产品创新对加成率影响的内在机理,理论结果表明产品创新带来的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是该效应成立的关键,经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运用H-O原理(要素禀赋)和产业集群耦合方法,分析了河北省保定市白沟借助县域特色小微企业簇群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升级和转换过程,成功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案例。提出了在"甄别"和"因势利导"地方特色禀赋经济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遵循6个步骤,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乡一体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指导,"以业聚城,以商旺城,以农养城"的城镇化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产品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或公司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本文提出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产品竞争力系统模式,把构成产品竞争力的诸要素分为产品基本因素与竞争因素两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和其他主要钼产国的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及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I)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竞争优势源于我国在钼资源的要素禀赋和钼产品的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从2005年开始,我国钼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却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扭转我国钼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人口转型背景下,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效应"到"技能效应"的过渡是应对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冲击,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重要手段。理论层面上,在质量异质性理论框架中纳入城市劳动力供给因素,剖析了人口结构转型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刻画出了"成本效应"和"技能效应"两大作用机制。本文构建出地级市层面涵盖人口流动因素的城市劳动供给指标,与高度细化的企业—产品—目的国层面数据进行匹配,构造出城市—产品—目的国这一细化的高维面板数据并据此进行研究。基准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劳动参与率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用工成本的上升会削弱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成本效应";人力资本的上升则会增强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技能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加工贸易、出口关系持续性、超级城市、城市产业政策以及多产品企业行为因素后仍保持了高度稳健;在企业层面给出了同样稳健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结论不仅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这一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而且意味着在人口转型背景下,要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需要更多着眼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到技能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