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萍  李刚 《商业研究》2007,(8):16-19
资源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在不完全要素市场和不对称信息约束下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制度观认为企业遵守主要制度背景将导致企业结构和活动的同质性。规范理性、制度隔离机制以及同构性压力,这三个来源作为资源基础观的企业异质性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补充和扩展。资源选择的背景和过程对于企业异质性和持续竞争优势有重要的影响,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依赖于管理资源决策的制度背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世界银行的城市数据定量比较了国际贸易成本与产权保护水平、契约执行效率和政府干预程度等制度环境对FDI区位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外企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成本显著影响了FDI区位分布;融资的便利和母国政府的支持,推行纵向一体化导致其产业链有闭合趋势等因素,使外企对当地制度环境并不敏感。本文分析表明有必要进行全国性运输改革,以提升中西部内陆地区对FDI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受阻,“逆全球化”根源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首次利用贸发会议“IIA绘图”数据,构建涵盖101项关键条款的双边投资协定(BITs)深度评价体系,测算了全球2539份BITs深度数据。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东道国区位优势和母国所有权优势是决定BITs深度的重要因素。具体来看,东道国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区位优势对BITs深度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母国资本、技术和制度质量的所有权优势对BITs深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母国资本和技术水平对BITs深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进一步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东道国劳动力资源对BITs深度的抑制作用增强,母国资本和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减弱,导致世界经济呈现“逆全球化”趋势,提高母国制度质量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阶段区域经济产业趋同问题突出,各地区行业结构与布局差异明显,造成区域创意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本文构建一个要素禀赋差异、行业异质性与区域创意能力理论分析框架,探析异质性行业结构对区域创意能力提升的影响,通过比较生产投入的资本与劳动要素禀赋差异,发现行业异质性能够促进地区创意能力的提高,异质性资本更能够促进市场包容度和创意人才的增加,异质性劳动更能够促进创意人才和技术的进步,而且这些影响具有正反馈的乘数效应。上述结论不仅补充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创意经济上的应用,验证了劳动力迁移是由投入要素单一化部门向投入要素多元化部门进行,也有助于厘清行业异质性提升区域创意能力、改善创意环境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6—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60例OFDI事件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了“一带一路”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中国企业OFDI绩效的影响,并基于竞争优势视角进一步考察了境外经贸合作区、母国特定优势以及企业年龄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东道国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企业OFDI绩效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境外经贸合作区、母国特定优势和企业年龄对上述负面效应具有弱化作用,竞争优势效应在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呈现出异质性。研究结论将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质量海外投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充分考虑知识源异质性前提下,通过改进贸易进出口技术复杂度衡量指标,重点对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演化特点及其内在根源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得益于服务贸易进口结构的日趋多样化和高级化,知识源异质性在进口技术复杂度提升中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的相对影响及地位的持续攀升是最重要体现;相比其他国家,优化的贸易结构和知识源规模优势共同决定了中国在与美、日、德双边服务贸易发展中的良好表现,并且值得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7.
充分发挥要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地区创新活力,强化科技与经济深度对接,有利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港、澳、台、藏)的面板数据,多维度考察统一要素市场、倒逼式创新(包括引进创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三种类型)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统一要素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在中部地区最强,在西部地区次之,在东部地区最弱。统一要素市场可经由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间接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模仿创新并非统一要素市场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有效途径。此外,统一要素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具有N形特征;在引进创新、模仿创新约束下,统一要素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呈现倒U形特征;在自主创新约束下,统一要素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呈现边际效率递增特征,自主创新是促使统一要素市场发挥正向影响效应的长久机制。为有效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应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强化市场集聚和吸纳高端资源的聚合力;完善功能性产业建设,充分发挥统一要素市场调控能力;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国际竞争与合作优势。  相似文献   

8.
新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结构观认为,国家的贸易地位受出口结构的制约和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出口优势产业组合的数据构建反映国家之间竞争态势的国家空间地图,通过分析其分布特征和结构参数证明竞争效应的存在,即国家可以依靠优势产业组合而非单个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调配出口篮子从而改变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位置,进而影响经济绩效。本文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了2002-2013年国家空间的主体演变过程,展示了国家空间稳定性和动态性的双重特征;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实证分析证明了单个国家在国家空间中的位置特征与经济增长的倒U型曲线关系。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结构和贸易地位,并针对研究发现的中国的"新常态",提出现阶段中国应更重视优势产业的质量而非数量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再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涵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某种物品的产权在跨国转移中,发生于国际贸易过程,进而涉及生产和消费、经济和生态、今人和后人,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中,使用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生产成本;使用制度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交易成本;使用生态环境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环境成本;耗费"可持续性"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代际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发展表明,国际贸易的动因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本质是比较成本优势,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比较优势理论的"硬核"在于"比较之比较",其"外围保护带"则表现为对资源要素和成本外延的界定。为化解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困境,有必要拓展它的成本观,使其成为进步而非退化的研究纲领。因此,使用或耗费广义要素而形成的"全成本"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业贸易的要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黎  胡鞍钢 《财贸经济》2011,(1):86-93,137
本文应用贸易要素含量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1992-2002年中国的制造业贸易。研究发现,中国是低级技能劳动要素的丰裕国家,是资本和高级技能劳动要素的稀缺国家。相较于资本,中国更缺人才。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各类劳动要素分布存在巨大差异。10年间,中国所有要素禀赋都有较大改善,技术进步、贸易政策和存量积累三个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变迁施加了不同的影响。其中,贸易结构日益向着密集出口低级技能劳动要素,同时更加依赖进口高级技能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方向演变,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