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商》2015,(49)
公共权力腐败是各国政府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为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我国政府也不断加大公共权力的查处及惩罚力度。文章分析了公共权力腐败的行为,并在经济学角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共权力腐败出现的原因,同时针对其原因提出了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时,权力主体的腐败动机就会强烈,就容易产生腐败行为,反之,腐败动机则弱小,因此,腐败成本低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腐败成本的低廉性将会导致腐败行为的"前腐后继"。提出了国有企业内部腐败成本的概念,指出其中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就是腐败成本较低,致使腐败成了一种"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为,结合南方电网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反腐倡廉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提高国有企业内部腐败成本(经济成本、政治成本、道德成本、查处概率)的措施,通过措施的实施,加大了对腐败的惩治和预防力度,以此筑牢企业反腐防线,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腐败和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寻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本文对经济转型时期地方官员腐败和公共投资效率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中国情形进行简要的实证分析,指出基于转型时期有效监管制度的缺失,腐败对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规模效率、结构效率以及产出效率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也就是说,作为带有高成本特性的一种"暗税",腐败租金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区域内私人投资偏离社会期望的适度投资率,也会人为增大区域公共投资规模、扭曲区域公共投资结构,并降低区域内公共投资的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行态势以及回顾公共投资腐败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指出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不理性的过度融资及实施众多无约束的不计回报的公共投资项目,其重要动力在于负责公共投资项目的官员可通过创租或设租等腐败行为谋取巨额利益,从而导致和加剧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风险.对此笔者提出了规范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腐败治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唐加锴 《中国市场》2011,(22):122-123
腐败问题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反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本文站在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从经济人假设、寻租理论和官僚预算最大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腐败的成因,对腐败及其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正视官僚"经济人"角色、在公共产品中引入竞争机制、增加腐败机会成本等治理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遏制腐败有利于社会成本的降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腐败主要取决于腐败者对腐败成本和腐败收益的权衡。当腐败收益远远大于腐败成本时,腐败就会滋生蔓延;腐败收益等于或小于腐败成本时,腐败现象就会得到遏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制定出增加腐败成本和降低腐败收益的方法,让腐败者在腐败上"无利可图",进而减少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市场主体收益成本。本文分析了市场主体经济人地位信用选择实质及其信用选择各影响因素,探讨了和谐社会诚信多维建设:坚持市场主体经济人地位,通过发展经济、加强制度法律建设改变市场主体对信用认知、预期及信用成本—收益,让市场主体自觉选择诚信。  相似文献   

8.
腐败,就其广义来说,是对国家治理一般意义上的破坏,即使行为者个人并未得到利益,但社会利益却因此受损害;从狭义而言,腐败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达到私人目的,增加私人利益,是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腐败是国家内部的恶性肿瘤,它蚕食着人民与领导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使国家无力实施自己的法律和法规,使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难以实施,甚至破坏已有的改革发展成果。20世纪的社会发展表明,在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否有效抑制和清除腐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政治选举、私人部门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特征和财政管理体制框架,采用二阶段寻租模型考察腐败影响公共支出结构的作用机制,发现腐败易于诱发降低公共服务性支出、增加公共购买和公共投资支出的财政资源配置倾向.基于2007-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系统GMM估计方法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腐败显著增加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事务和教育的决算支出比重,反腐预期的提高将使这些领域的预算支出比重降低,这意味着上述领域已成为近年来财政腐败的易发领域.为避免腐败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应在加大反腐力度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程度,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中央政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财政分权和财政透明度较低的背景下,地方官员极易引发腐败行为。从财政透明度和财政分权的研究视角,以省级政府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探讨了财政透明度、财政分权以及两者交互项对腐败的影响,得出:财政分权对地方腐败的产生有正向效应,而财政透明度对地方腐败有负向影响,随着财政透明度的提高财政分权对地方腐败的正向效削弱,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春梅 《中国市场》2009,(18):93-9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为腐败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定义。文章从权力的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腐败,从官员腐败的成本角度来分析官员为何选择腐败。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给腐败的治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吴斌 《致富时代》2011,(3):76-76
该文从我国腐败的现状入手,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研究官员与政府之间官员腐败和监督问题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腐败发生的相关政策建议,认为应该主要从加强体制建设、提高官员素质、加大腐败惩治力度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政府采购腐败的机理分析及其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腐败是公共权力在民众与国家或官员之间委托代理运行的必然产物。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存在着"纳税人—政府—财政部门—政府采购机构—政府采购官员"这样一条长长的委托代理链,作为初始委托人的纳税人实际上没有行为能力,既不能在政府采购市场决策中签约,也不能从中直接受益,而其他委托代理人则由于利益关联会产生一系列政府采购腐败。政府采购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制度的缺失,也受非制度因素的影响。政府采购腐败的防范既需要政府采购制度的创新,也需要非制度措施的配合。对政府采购腐败的制度防范,一要完善采购制度,加大寻租成本,降低寻租收益,抑制寻租行为;二要建立政府采购公开制度,增加采购透明度,使政府采购行为各环节在相关法定程序及政府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下进行;三要加强政府监管制度,健全政府采购招投标竞争机制。对政府采购腐败的非制度防范,一要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体系,对政府采购的使用范围、管理权限、履约责任等政策性和技术性问题进行明确界定;二要加强政府采购人员教育工作,建立政府采购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三要努力提高各利益主体的相互监督意识,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权力与责任脱钩,行政管理带有明显的趋利性特征。这不仅直接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不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选择学派如今已被列为当代十大经济学派之一。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方法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该理论认为,政府官员的行为过程中客观地内含了一些经济和利益因素,即“经济人”的因素。要解决政府行为缺陷的问题,必须对政府官员的动机和根源从理论上界定清楚,从制度建设上加以解决。因此,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出发去看待行政责任缺失问题,可以更好的分析并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方财政非税收入近年来不断扩张,相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有国家发展方式、现行行政体制等宏观的深层次原因,但从其社会因素看,这种财政结构在运行中不断自增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与部门、官员腐败及有利于维系这种腐败的财政管理互动关联。本文实证分析了非税收入规模、官员腐败与财政透明度的互动影响,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非税收入规模扩张会显著促进官员腐败行为,而官员腐败行为会使官员倾向于降低财政透明度,进而导致非税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张。进一步,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别非税收入与官员腐败、财政透明度的关系,发现行政性事业收费收入规模和专项收入规模存在上述类似的循环影响关系,而与罚没收入规模不构成完整的逻辑循环。本文认为,在现行政府体制下,应控制非税收入规模的膨胀,并主要从治理腐败和加强与改革财政管理方面遏制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与政府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企业与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两类企业与政府均衡情况和策略选择,结果表明当政府的惩罚力度大于政策实施成本时,有限理性的政府会选择监管策略,此时企业是否会选择保护策略依赖于保护成本和侵权赔偿的大小;当政府的惩罚力度大于企业侵权收益时可以防止市场中的侵权行为,但此时企业可能选择搭便车行为,而不采取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分税制以后,经济增长的主要政治推动力从中央政府转到地方政府。政府行为的市场化不仅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推动力,也为地方政府官员运用现有权力和可控资源进行寻租提供了可能。从地市级层面上探究地方政府行为对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并将官员腐败纳入地方政府产生干预行为的动机,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多重利益驱动下产生的银行信贷干预行为,会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地市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财政激励、晋升激励、腐败都会对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但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三种利益动机驱动下产生的信贷干预行为的影响程度同样存在差异,其中晋升激励和腐败行为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孟令久 《商》2014,(8):276-276
本文通过对淘宝网的内部腐败现象的分析,对中国目前互联网商务中的腐败行为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构造了腐败问题中的三方决策模型,界定了代理人和寻租者是否选择腐败的临界条件,得出了成本最小且能够防止腐败发生的信息度,即最低限度的最优信息度,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力资本特征的流动决策模型是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解释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决策行为。在成本—收益流动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特征,从投资的预期收益性、投资与收益的时间价值差异性,人力资本的"二重"资产属性,以及投资的风险性等理论依据,结合知识型员工年龄与收入关系曲线,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决策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来研究政府行为,主要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该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并通过官员和政客维护自身利益表现出来。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单从这一理论出发规范政府行为,可以对我国政府改革得到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