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各县乡地方政府债务数额巨大,包袱沉重,财政风险进一步扩大,也然影响到县乡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化解对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县乡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巨大带来的财政运行风险出发,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债务管理和化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娜 《中国市场》2012,(32):104-105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与日俱增,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隐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年来,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致使财政收支缺口越来越大,债务风险日益扩散。因此系统分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种类,并从法学角度提出化解债务风险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防范化解具备地方政府性质的债务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而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与监督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再从政府审计的角度提出审计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方法,这样更助于提高地方政府财务人员的债务管理水平,确保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顺利实行。  相似文献   

4.
要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风险的问题,就要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将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办法,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提高政府财政运行透明度,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性债务已是普遍现象,既推动了经济发展,又带来了风险隐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数额巨大,化解债务迫在眉睫,本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提出了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债务正在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地方各级财政的运转,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因此,正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积极寻求有效的化解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聂晶晶 《江苏商论》2020,(1):104-106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审计目标。地方政府性财政压力变大,地方政府举债动机更强烈,债务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因此,研究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对防范和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维持国家与市场的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及其审计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不足与缺陷,再围绕地方举债"借、管、用、还"四个流程,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审计管理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位.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的涵义出发,指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涵义、特点和表现形式,从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和债务管理三个侧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并从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两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题不仅是政府借款与还款的问题,更是一个与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社会风险防范紧密相连的问题。因此,进行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探索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对策措施势在必行。本文深入研究了地方政府的举债需求,认为不同地区政府负债需求不同,地方政府对不同类型政府性债务需求也不同,存在了各自的差异;通过理论、政策和公开资料,研究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分析了隐性债务存在的原因,提出将隐性债务与显性债务一并纳入规范管理。本文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约束和规范地方性政府债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增大,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压力与日俱增。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科学监测债务风险水平,准确评定债务风险等级,可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提供思路。选取社会经济、举债程度和偿债能力三方面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依托政府性债务在新城镇化建设过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导致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迅速增加。债务管理存在制度未全覆盖,债务增长快,监管难度大,融资平台管理不到位,债务负担大,偿债方式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投入、缺乏立法、干部考核机制存在缺陷,融资渠道狭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应加快实现法制化,干部考核问责机制化,规范融资行为,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与强化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方政府举债金额不断扩大,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迅速,对其风险的研究和分析逐步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热点所在,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宏观上在可控范围之内,而风险仍不容忽视,从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也能够发现政府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暗藏的巨大风险有所忧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规制策略的研究,无论对防范风险本身还是对维持地方融资和区域性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都至关重要,对带动新一轮财税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的产生原因、潜在影响和规制政策三部分对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风险的规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近日印发《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落实新预算法相关规定,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坚决制止违规举债。《意见》规定,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业内人士表示,《意见》规范发债与还债主体、发债规模和用途等,有助于降低财政不可持续的风险、约束地方政府新增借贷和管理存量债务。  相似文献   

14.
张欢 《江苏商论》2023,(12):82-85
地方政府债务因财政体制的原因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中国财政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地方债务的成因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2010至2020年的财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探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更加有效地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维护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品牌》2015,(7):199-200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台"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促使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立,导致了严重的政府性债务危机。立足于公共受托责任、善治政府的建立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及形成机理,并从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体系以及完善政府性债务法治状况等方面提出防控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着地方融资平台缺乏直接融资手段、运作信息透明度低、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举债主体混乱等问题。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建议是:完善分税制体制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法律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预防和化解债务风险是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新时代发展趋势下,政府必须把握稳中求进工作基调,积极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确保财政效能,统筹财政资源,用好每一笔财政支出,精准提供公共服务,尽力而为并量力而行,突出针对性、前瞻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加大对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的控制力度,有效化解债务风险,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稳定。本文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基本内容出发,简述近十年来该方面的政策汇总,并通过案例形式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在于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路径,保证政府财政投资的透明度,强化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提高社会和公众参与度,对促进经济发展、维系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祝志伟  倪筱楠 《现代商业》2020,(12):176-177
在我国政府的财政体制内,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发挥着制约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作用,也是约束与监管地方政府性债务行为的重要有效方式。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现行预算会计核算流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优化地方政府债务会计核算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5):55-57
本文从分权体制的视角出发,阐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治理的漏洞,借鉴日本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治理机制,并参考新《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及《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提出未来我国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宏观层面在限额控制下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力,明确治理主体;中观层面确定债务责任主体、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等;微观层面在操作上清理甄别地方政府债务、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等,以期为更好地治理地方政府债务,为完善我国财政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利用各类融资平台,举借了大量政府性债务,积聚了大量的财政风险,既有现有财政体制机制不顺的客观原因,也与外部监管薄弱和地方政府风险意识淡化有关,应综合采取财政、金融、土地等多种措施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